[实用新型]一种用于污水治理的自充氧生物滤床有效
申请号: | 201520181300.4 | 申请日: | 2015-03-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4779215U | 公开(公告)日: | 2015-11-18 |
发明(设计)人: | 韦彦斐;朱国平;许明海;邱琳;高燕;王付超;张宗霖;杨易帆;裘知;王长智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省环境保护科学设计研究院;浙江环科环境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 |
代理公司: | 杭州天勤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3224 | 代理人: | 黄平英 |
地址: | 310007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污水 治理 生物 | ||
1.一种用于污水治理的自充氧生物滤床,包括依次连接的厌氧集水预处理系统、自动增氧好氧生物滤床系统和厌氧潜流生态固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动增氧好氧生物滤床系统包括:
滤床槽体;
填充于所述滤床槽体中的好氧生物滤料;
铺设于所述好氧生物滤料表面的污水分配装置,该污水分配装置外接进水管;
埋置于所述好氧生物滤料底部的隧道型空气扩散装置,该隧道型空气扩散装置外接进风管;
以及底端与所述隧道型空气扩散装置连通、顶端延伸出所述好氧生物滤料顶面的若干根竖向拔风管;
所述厌氧潜流生态固磷系统包括:
与所述滤床槽体相连通的固磷系统槽体;
设置于所述固磷系统槽体中进水侧的第二集水布水井,该第二集水布水井与所述固磷系统槽体相连通;
设置于所述固磷系统槽体中出水侧的集水出水井,该集水出水井外接出水管;
沿污水推流方向设置于所述第二集水布水井和集水出水井之间的厌氧生物滤料和固磷剂;
所述好氧生物滤料、厌氧生物滤料及固磷剂中均种植水体净化植物。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用于污水治理的自充氧生物滤床,其特征在于,所述厌氧集水预处理系统包括依次连接的隔栅井、过滤沉渣池、隔油调节池、厌氧水解池和出水池,所述厌氧水解池中设置厌氧滤料层。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用于污水治理的自充氧生物滤床,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水分配装置包括均匀设置的若干布水单元,每个布水单元包括:
支撑柱;
固定安装在所述支撑柱上的安装架;
水平架设在所述安装架上的布水堰槽,该布水堰槽包括开口朝上的布水通道,布水通道的两侧壁为布水堰,布水堰的上缘均匀开设齿槽;
设置在所述布水通道两侧的布水平板,该布水平板的内侧边与所述布水堰外侧相衔接,布水平板上均匀开设若干布水孔;
以及罩设在所述布水堰槽上方的集气罩。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用于污水治理的自充氧生物滤床,其特征在于,相邻两布水单元的布水堰槽之间的中心间距为1.5~2.5米。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用于污水治理的自充氧生物滤床,其特征在于,所述隧道型空气扩散装置包括两层纵横上下叠加的半圆形多孔隧道,两层半圆形多孔隧道在相互叠加处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用于污水治理的自充氧生物滤床,其特征在于,每组设置相互平行的若干根半圆形多孔隧道,每根半圆形多孔隧道上均设置竖向拔风管,且每根半圆形多孔隧道独立设置进风管。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用于污水治理的自充氧生物滤床,其特征在于,所述竖向拔风管等间距设置于半圆形多孔隧道上,间距设置为0.5-1.0m,每根竖向拔风管的顶端均设有风量调节装置。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用于污水治理的自充氧生物滤床,其特征在于,所述竖向拔风管与风量调节装置的直径为75~200mm,所述风量调节装置延伸出好氧生物滤料顶面20~50cm。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用于污水治理的自充氧生物滤床,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动增氧好氧生物滤床系统叠置于所述厌氧潜流生态固磷系统上,所述滤床槽体中设置第一集水布水井,该第一集水布水井与所述第二集水布水井对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用于污水治理的自充氧生物滤床,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动增氧好氧生物滤床系统和厌氧潜流生态固磷系统通过过水管连接,所述滤床槽体中设置第一集水布水井,所述过水管连接第一集水布水井和第二集水布水井。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省环境保护科学设计研究院;浙江环科环境技术有限公司,未经浙江省环境保护科学设计研究院;浙江环科环境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181300.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