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汽车发动机缸盖罩盖油气分离的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520248105.9 | 申请日: | 2015-04-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4646442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9-16 |
发明(设计)人: | 乐旭辉;孙思峰;尹立雪;孙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青岛华涛汽车模具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2F7/00 | 分类号: | F02F7/00;F01M13/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66000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发动机 缸盖 油气分离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发动机领域,尤其是一种汽车发动机缸盖罩盖油气分离的结构。
背景技术
由于汽车发动机缸盖罩盖内空间的限制,现有的迷宫挡板的油气分离结构的油气通道比较短,工作过程中,油气流动的的行程太短,造成了分离效率比较低,对于油滴颗粒粒径为7um~10um的油滴,分离效率仅为79%~83%区间,对于油滴颗粒粒径为3um~6um的油滴,分离效率仅为67~70%区间,对于油滴颗粒粒径为0.5um~1um的油滴,分离效率仅为59%~61%区间,影响发动机性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一种汽车发动机缸盖罩盖油气分离的结构,它工艺简单,利用多孔分离挡板组合和两组挡板组合的设计延长了油气气流的流动路径,提高了分离的效率,在原有的通道空间上进行设计改进,不会对发动机罩盖的空间布局产生影响,结构紧凑,其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汽车发动机缸盖罩盖油气分离的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主要由罩盖本体和盖板组成,所述罩盖本体采用振动摩擦焊与盖板一体连接且罩盖本体与盖板的内壁共同围成油气分离腔,所述盖板或罩盖本体上形成有隔板,所述隔板位于油气分离腔中,沿油气分离腔的长度方向设置并将油气分离腔分隔为第一油气分离腔和第二油气分离腔,所述盖板上具有供油气进入第一油气分离腔的入口,所述罩盖本体上具有供气排出第二油气分离腔的出口总成,所述入口和出口总成位于同一侧,所述隔板在背离入口的方向上开设有分流孔,所述分流孔连通第一油气分离腔和第二油气分离腔;所述第一油气分离腔中分布有可使油气在第一油气分离腔作S形流动的第一组挡板;所述第二油气分离腔中分布有可使油气在第一油气分离腔作S形流动的第二组挡板。
在上述技术方案基础上,所述第一油气分离腔中具有多孔分离挡板,所述多孔分离挡板由前挡板和后挡板组成,所述前挡板和后挡板上开设有若干个油气分离孔,所述多孔分离挡板位于靠近入口处。
在上述技术方案基础上,所述第一组挡板一体形成于罩盖本体或盖板上,所述第二组挡板一体形成于罩盖本体或盖板上。
在上述技术方案基础上,所述多孔分离挡板一体形成于罩盖本体或盖板上。
在上述技术方案基础上,所述第一组挡板由第一挡板、第二挡板、第三挡板、第四挡板由右至左依次交错、排布构成,所述第二组挡板由第五挡板、第六挡板、第七挡板和第八挡板由左至右依次交错、排布构成,所述入口和出口总成位于第一挡板的右侧,所述分流孔位于第四挡板的左侧,所述多孔分离挡板位于第一挡板的右侧。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
(1)利用U型通道结构,延长了油气气流的流动路径,提高了分离的效率,在原有的通道空间上进行设计改进,不会对发动机罩盖的空间布局产生影响,结构紧凑。
(2)油滴颗粒粒径为7um~10um的油滴在多孔分离挡板就已经完成了分离,分离效率高达98%~100%区间。
(3)多孔分离挡板组合设计和两组挡板组合的设计,油滴颗粒粒径为0.5um~1um的油滴分离效率可达到94%~97%区间。
附图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2:图1的A-A向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图1中罩盖本体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图4:图1中盖板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5:图3中C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青岛华涛汽车模具有限公司,未经青岛华涛汽车模具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248105.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EGR冷却器及发动机
- 下一篇:一种油环、活塞组件以及发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