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轨道车辆车底状态观察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520368295.8 | 申请日: | 2015-06-01 |
公开(公告)号: | CN204674585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9-30 |
发明(设计)人: | 马建群;王志全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新联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1D15/00 | 分类号: | B61D15/00;B61K9/00 |
代理公司: | 北京远大卓悦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69 | 代理人: | 史霞 |
地址: | 100044 北京市海淀区高***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轨道 车辆 车底 状态 观察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铁路、地铁等轨道车辆安全监控装置,尤其是一种轨道车辆车底状态观察装置。
背景技术
轨道车辆车底主要结构是转向架、车钩、连接管道、线缆等,是车辆最复杂的部分,也是车辆的承载部分。车底在车辆运行中受到各种交变应力、冲击、振动,容易出现零部件损坏、松动、移位、脱落等现象。为了保证车辆运行安全,必须经常进行检查。目前采用的方法是车辆要停在检修地沟上,检查人员下到地沟里,沿地沟侧壁踏板行进,用人工观察的方式逐辆车检查。这种方式必须设置检修地沟,而且用人多,工作强度大,很难避免漏检,也无法保留可追溯的记录,检查质量因人而异很难控制。
针对上述情况,迫切需要一种无需地沟,可以在常规钢轨线路上的车底下运行的自动化装置,借助数字摄像、拍照、计算机图像处理等技术代替人工观察,自动发现车底异常情况,及时报警,并留存记录档案,使车底变化具有可追溯性和可预见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高度小于车底限界的自动化装置,能够在常规钢轨线路上的车底下运行,代替人工进行车底检查。
为实现这个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轨道车辆车底状态观察装置,主要由车体、横向拖板、电动多级伸缩套筒、数字云台相机组成,其特征是车体两侧装有车轮,两侧车轮分别置于车辆两条钢轨内侧轨脚上,车轮电机驱动车轮转动;车体两侧还装有横向定位支架,该横向定位支架前端的滚轮顶在两侧钢轨轨腰内侧面上;车体上固定着横向导轨和齿条,横向导轨上滑动地装有拖板,拖板上固定装有拖板电机,拖板电机轴上固定装有齿轮,该齿轮与上述齿条啮合;拖板上固定装有电动多级伸缩套筒,该套筒顶端固定装有数字云台相机。
进一步的特征是,置于车辆两条钢轨内侧轨脚上的车轮,其宽度小于钢轨扣件和轨腰之间的空隙宽度。
进一步的特征是,齿条与横向导轨是平行安装的。
进一步的特征是,车轮电机和拖板电机都装有编码器。
进一步的特征是,电动多级伸缩套筒在缩回状态时,该车辆车底状态观察装置的最高点低于车底限界。
进一步的特征是,数字云台相机具有两个相互垂直方向的旋转轴。
这种车辆车底状态观察装置工作过程是这样的:待检轨道车辆停在常规钢轨线路上,或检查地沟上,观察装置的车体依靠车轮支撑在钢轨内侧轨脚上,同时车体两侧横向定位支架前端的滚轮顶在两侧钢轨轨腰内侧面上,使观察装置的车体与两条钢轨中心线对中。车轮电机启动,带动车轮旋转,使观察装置的车体沿钢轨进入车底,依次穿过整列车箱。车体纵向行进过程中,拖板电机启动,带动和齿条啮合的齿轮转动,使拖板及其上的电动多级伸缩套筒,沿横向导轨做横向往复运动。电动多级伸缩套筒顶端的数字云台相机就扫过车底全部范围,进行拍照或摄像。车轮电机和拖板电机都装有编码器,实时记录数字云台相机的坐标位置,控制拍照部位。对于重要部位,车体和其上的拖板停止运动,电动多级伸缩套筒伸出来,其上的数字云台相机通过车底的空隙到达上部进行拍照。数字云台相机取得的图像数据送入计算机图像处理系统,通过与标准图像或原存档的图像对比,就能发现车底是否出现异常现象,及时报警。这样这种装置就能完全代替人工完成车辆车底状态观察。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该自动化装置可以代替人工进行车辆车底状态观察,工作强度降低,效率提高。无需地沟,可以在常规钢轨线路上进行车底检查。更重要的是检查过程可控,工作质量有保证,有利于避免漏检,可以留存可追溯的记录。采用这种装置。将提高车辆运行安全保障水平。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结构作详细说明:
附图1是轨道车辆车底状态观察装置在电动多级伸缩套筒缩回时的三维简图。
附图2是轨道车辆车底状态观察装置在电动多级伸缩套筒伸出时的三维简图。
在附图中,1是车体、2是车轮、3是车辆钢轨、4是内侧轨脚、5是车轮电机、6是横向定位支架、7是轨腰内侧面、8是横向导轨、9是齿条、10是拖板、11是拖板电机、12是电动多级伸缩套筒、13是数字云台相机。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新联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北京新联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36829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