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车厢尾板承载板的控制机构有效
申请号: | 201520424461.1 | 申请日: | 2015-06-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4870680U | 公开(公告)日: | 2015-12-16 |
发明(设计)人: | 何宝生 | 申请(专利权)人: | 何宝生 |
主分类号: | B60P1/43 | 分类号: | B60P1/43 |
代理公司: | 北京尚伦律师事务所 11477 | 代理人: | 张俊国 |
地址: | 065600 河北省廊坊市***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车厢 承载 控制 机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厢尾板承载板,特别涉及一种车厢尾板承载板的控制机构。
背景技术
车厢尾板承载板又叫汽车升降尾板、汽车装卸尾板、起重尾板、液压汽车尾板、货车尾板,是安装于货车和各种车辆尾部的一种以车载蓄电池为动力的液压起重装卸设备。
汽车升降尾板具有快速、安全、高效的特点,可大幅度提高运输装卸效率,是现代化物流运输的必备设备之一。其中:
快速:只需通过操纵按钮控制尾板的举升与下降,就可轻松实现货物在地面与车厢之间的转移。
安全:使用尾板可使货物轻松装卸且不需人力,提高操作人员的安全保障,降低物品在装卸中的破损率,特别是易燃、易爆、易碎物品,更加适合尾板装卸。
高效:使用尾板装卸,不需其他设备,不受场地及人员限制,一人即可完成装卸。能有效节省资源,提高工作效率,并能很好的发挥车辆的经济效能。
现有车厢尾板承载板,大多数是以带有支撑油缸的悬式支架通过吊板安装固定于汽车尾端的大梁上。通过电控、泵站系统操作,控制尾板板面由垂直状-向后翻开至板面水平-下降至地面-向下倾斜至板面前端与地面贴合。此时可打开车箱门,进行卡车的装卸货物作业,全部过程可由一人操作。
但是,现有大多数是以带有5支或4支油缸,其中两根远离承载板转轴的用于承载的油缸,受力不但与承载板上的货物的重量相关,还与货物在承载板上的分布位置相关,使得用于承载的油缸非常容易被货物压爆,造成损害,并且油缸越多成本越高。
虽然现有也出现了仅采用2支油缸的尾板承载板,但是其2支油缸并非对称分布,其中一只油缸受力仍然与货物在承载板上的分布位置相关,仍然容易被货物压爆。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厢尾板承载板的控制机构,用以降低直线执行器的个数和强度要求,从而降低成本。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厢尾板承载板的控制机构,包括:
尾板承载板;
机架,固定在车体上;
举升臂第一支臂、举升臂第二支臂、第一可伸缩撑杆和第二可伸缩撑杆,设置在所述尾板承载板与所述机架之间;
第一直线执行器,一端铰接在所述举升臂第一支臂,另一端通过第一摆动臂枢转连接在所述机架;
第二直线执行器,一端铰接在所述举升臂第二支臂;另一端通过第二摆动臂枢转连接在所述机架;
可伸缩撑杆推拉机构,能够推拉所述第一可伸缩撑杆,从而带动所述尾板承载板在装卸位置与关门位置的翻转运动。
优选的,上述的控制机构中,还包括:
第一行程机构,连接在所述举升臂第一支臂和所述机架之间;
第二行程机构,连接在所述举升臂第二支臂和所述机架之间;
在所述尾板承载板下降到地面后,所述第一行程机构和所述第二行程机构在所述第一摆动臂和所述第二摆动臂同时摆动下提供所述尾板承载板进一步倾斜的活动余量。
优选的,上述的控制机构中,所述可伸缩撑杆推拉机构是第三直线执行器,一端铰接于所述机架,另一端铰接于所述第一可伸缩撑杆中部的铰接点。
优选的,上述的控制机构中,所述可伸缩撑杆推拉机构是槽杆、可伸缩撑杆、软轴或拉绳,连接于所述第一摆动臂和所述第一可伸缩撑杆之间。
优选的,上述的控制机构中,所述举升臂第一支臂和所述举升臂第二支臂之间通过刚性连接杆相连为一体刚性结构。
优选的,上述的控制机构中,所述尾板承载板,具有承载平面,在所述承载平面位于竖直位置时,所述承载平面的上端为尖端,所述承载平面的下端为厚端,所述厚端左右对称设置有:第一上铰点和第二上铰点,第一下铰点和第二下铰点;
所述机架上,左右对称设置有:第一机架上铰点和第二机架上铰点,第一机架下铰点和第二机架下铰点;
所述举升臂第一支臂的上端枢转连接在所述第一上铰点,下端通过所述第一行程机构与所述机架连接;
所述举升臂第二支臂的上端枢转连接在所述第二上铰点,下端通过所述第二行程机构与所述机架连接;
所述第一可伸缩撑杆的上端枢转连接在所述第一下铰点,下端枢转连接在所述第一机架下铰点;
所述第二可伸缩撑杆的上端枢转连接在所述第二下铰点,下端枢转连接在所述第二机架下铰点;
所述第一直线执行器的上端枢转连接在所述举升臂第一支臂的中部,下端与能独立活动的所述第一摆动臂的一端枢转连接;所述第一摆动臂的另一端枢转连接在所述第一机架上铰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何宝生,未经何宝生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42446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一体化移动工作平台
- 下一篇:一种定量自动卸料的运输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