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折叠式便携车用车架有效
申请号: | 201520488333.3 | 申请日: | 2015-07-03 |
公开(公告)号: | CN204775736U | 公开(公告)日: | 2015-11-18 |
发明(设计)人: | 项伟;瞿瑞庚;于双源;邱懿武;沈月波;李科伟;但剑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杭州云造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K15/00 | 分类号: | B62K15/00 |
代理公司: | 杭州宇信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31 | 代理人: | 张宇娟 |
地址: | 310000 浙江省杭州市***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折叠式 便携 车架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便携车用车架,特别涉及可折叠式便携车用的车架。
背景技术
自行车、电动自行车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的代步工具,但是传统的电动自行车及自行车体积庞大,重量较重,不能折叠,不能像拖行李箱一样方便拖行;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专利号为US6588787B2的美国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便携式自行车,它由前轮和后轮、车架、车座、车把、脚踏和车架体组成,它的前轮与车架体转动连接,当需折叠时,其前轮可以向后轮的方向向后转动,使前轮位于车架体的下方且与车架体紧靠,采用此种结构的便携车,由于前轮设置在车架外,车架阻碍前轮的折叠角度,使前轮折叠后的便携车占用空间大,携带过程中前轮和前叉易脱离车架,使携带很不方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折叠式便携车当前轮向后方折叠时,前轮设置在车架外,使得前轮占用空间大、且在携带中前轮和前叉易脱离车架的不足,提供一种携带方便、占用空间小的折叠式便携车用的车架。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折叠式便携车用车架,前端连接前叉、前轮设置在前叉的下端,车架的尾部转动连接后轮,车架本体上设置有容纳前轮的容纳空间,该容纳空间设置在前轮的正后方,当前叉带动前轮向前轮正后方折叠时,前轮可设置在该容纳空间处;
所述容纳空间位于前轮和后轮间;
所述车架由两并列设置的第一承重和第二承重杆通过基座固定连接组成,后轮设置在第一承重杆和第二承重杆间,并与第一承重杆和第二承重杆转动连接,由位于第一承重杆和第二承重杆间的空间形成所述容纳空间;
所述车架由单边设置的第一承重杆或第二承重杆组成,第一承重杆或第二承重杆的后部内侧设置后轮,由位于第一承重杆或第二承重杆内侧的空间形成所述容纳空间;
所述车架由上凸弧形曲线和下凸弧形曲线、直线一和直线二连接组成,上凸弧形曲线通过直线一连接下凸弧形曲线的一端,由直线二连接下凸弧形曲线另一端,上凸弧形曲线为车架的前部,直线二为车架的尾部,上凸弧形曲线向上倾斜设置,直线二向下倾斜设置,后轮设置在直线二处的车架上;
在车前内侧的前部设置基座(507),容纳空间设置在基座(507)和后轮间;
第一承重杆和第二承重杆的位于前叉与后轮间为向两侧外扩的弧形段。
采用本实用新型结构的折叠式便携车用车架,由于在车架上设置有供前轮放置的空间,所以,当折叠便携车时,前轮可设置在容纳空间内,因此不仅减少了前轮的占用空间,且由于其位于车架本体内,因此与车架间几成一体,所以当携带便携车时前轮和前叉不易与车架脱离,便于携带。
附图说明
图1为采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车架结构的可折叠式便携车实施例结构立体示意图;
图2为采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结构车架的可折叠式便携车折叠状态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3为采用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车架结构的可折叠式便携车实施例结构立体示意图;
图4为图3的俯视图;
图5为图1的俯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204-前叉500-车架501-第一承重杆502-第二承重杆506-容纳空间
507-基座601-前轮后轮602
1001-直线一1002-上凸弧形线1003-下凸弧形线1004-直线二
1005-弧形段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地描述:
如图1至5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结构折叠式便携车用车架500,其前端连接前叉204,由前叉的下端转动连接前轮601,其后端转动连接后轮602。在车架上设置有大小可放置前轮的容纳空间506。该容纳空间506可设置在后轮的前方,也可设置在后轮的后方,以设置在后轮和前轮间、也就是设置在后轮的前方为宜。
本容纳空间506是为了在折叠便携车时,为前轮设置的放置空间,因此其在车架上的位置和形状及大小均应当与前轮的尺寸及前轮的位置相适应,使得前轮向正后方折叠时,能进入到该容纳空间,并使得整个车型紧凑。
优选的一种结构为,车架500由并列设置的第一承重杆501和第二承重杆502组成,第一承重杆和每二承重杆间设置有基座507,由基座固定连接第一承重杆和第二承重杆,后轮设置在第一承重杆和第二承重杆间,则在第一承重杆和第二承重杆间设置有距离,两者间的距离形成的空间形成容纳空间506。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杭州云造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杭州云造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48833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基于底部抨击加强设计的大外飘船舶
- 下一篇:横梁折叠式便携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