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汽车的线束护套有效
申请号: | 201520509956.4 | 申请日: | 2015-07-13 |
公开(公告)号: | CN204858104U | 公开(公告)日: | 2015-12-09 |
发明(设计)人: | 刘有志;章剑兵;周积茂;王明明;张静;李娟;李青龙;朱伟岭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R13/52 | 分类号: | H01R13/52;H01R13/502 |
代理公司: | 北京维澳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252 | 代理人: | 张春雨;逢京喜 |
地址: | 230601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 护套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汽车的线束护套。
背景技术
在汽车的线束设计中,会用到大量的线束护套,线束护套作为线束的重要辅件,起到连接线束和保证线束内信号通讯的作用。
传统的线束护套上主要设置有端子固定孔、镂空孔和锁止机构。端子固定孔设置于线束护套的内侧,其用于与线束端子对插,锁止机构可与线束的对插端连接,以此起到固定线束的作用。
上述线束护套存在以下缺陷:
a、线束护套的上方设置有多处镂空孔,而线束护套通常布置在底盘等有飞溅水的恶劣环境下,线束护套内容易进水,因此该线束护套的防水性能较差,容易造成线束出现短路等故障;
b、上述线束护套对其尾部的出线位置处的线束无保护和约束,该位置处的线束由于拖挂或者振动,存在断裂风险,造成线束的回路控制功能失效等故障,严重影响车辆安全性能,而且此处的线束与周边零部件之间容易出现干涉。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汽车的线束护套,该线束护套的防水性能较好。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汽车的线束护套,包括护套本体,所述护套本体上具有端子连接部,所述护套本体的内部还设置有弹性防水护圈,所述弹性防水护圈沿着所述端子连接部的周向环绕设置于所述端子连接部的外侧。
优选地,在上述线束护套中,还包括尾端护套,所述尾端护套与所述护套本体固定连接,所述端子连接部位于所述尾端护套的内腔中,且所述尾端护套内具有位于所述端子连接部的外侧端的线束保护腔。
优选地,在上述线束护套中,所述尾端护套包括第一半护套和第二半护套,所述第一半护套与所述第二半护套相卡接,且两者的结合面沿着线束走向延伸。
优选地,在上述线束护套中,所述第一半护套的一端具有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另一端具有第三凸起和第四凸起,所述第一凸起和所述第二凸起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半护套的相对两侧,所述第三凸起和所述第四凸起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半护套的相对两侧,所述第二半护套上具有与所述第一凸起卡接的第一卡孔、与所述第二凸起卡接的第二卡孔、与所述第三凸起卡接的第三卡孔以及与所述第四凸起卡接的第四卡孔。
优选地,在上述线束护套中,所述护套本体上靠近所述尾端护套的一端具有外伸的锁止结构,所述锁止结构与所述尾端护套锁止配合。
优选地,在上述线束护套中,所述尾端护套的内壁上靠近所述护套本体的一侧具有第一连接槽,所述护套本体通过所述第一连接槽与所述尾端护套卡接。
优选地,在上述线束护套中,还包括导向管,所述导向管和所述护套本体分别固定于所述尾端护套的相对两端,所述导向管内具有线束容纳腔。
优选地,在上述线束护套中,所述导向管上与所述尾端护套相连的一端具有环形凸起,所述尾端护套的内壁上具有环形凹槽,所述环形凸起与所述环形凹槽相挡接。
优选地,在上述线束护套中,所述导向管包括第一半管以及与所述第一半管扣合的第二半管,两者的扣合面沿着线束走向延伸。
优选地,在上述线束护套中,所述第一半管上远离所述尾端护套的一端具有第五卡孔,所述第二半管上远离所述尾端护套的一端具有第五凸起,所述第五凸起与所述第五卡孔相卡接。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线束护套,包括护套本体,该护套本体的内部设置有弹性防水护圈,该弹性防水护圈沿着端子连接部的周向环绕设置于端子连接部的外侧。采用上述弹性防水护圈后,即使线束护套的周围环境中的水飞溅至线束护套上,由于弹性防水护圈的阻挡作用,这些水不容易进入线束护套内,也就能够防止线束出现短路等故障。可见,相比于背景技术中所介绍的内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线束护套具有更高的防水性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线束护套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线束护套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线束护套的另一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护套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护套本体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二半护套的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50995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