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车辆发动机舱用手自一体灭火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520579202.6 | 申请日: | 2015-08-04 |
公开(公告)号: | CN204864633U | 公开(公告)日: | 2015-12-16 |
发明(设计)人: | 凌霄鹏;朱晓;陈桂均;张汤赟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依维柯汽车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2C13/66 | 分类号: | A62C13/66;A62C37/11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科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2102 | 代理人: | 姚姣阳 |
地址: | 210028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辆 发动机舱 用手 一体 灭火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灭火装置,具体来讲是一种车辆发动机舱用手自一体灭火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工业的迅猛发展,汽车安全交通事故呈不断上升趋势,汽车火灾次数日益增多。国家强制规定,车辆年检时需检查是否配备灭火器,在政策的推动下,乘客舱灭火装置运用已经很普及,乘客舱起火可通过设置在乘客舱里的手提式储压干粉灭火装置实现灭火。发动机舱由于工作环境温度高、可燃物质多,所以存在突发性起火的可能,一旦起火,发动机舱的盖子很难打开,这使得灭火剂很难有效喷入,而如果猛然打开舱盖,发动机舱与外界环境形成空气对流,则火势更加难以控制,一般的手提式灭火器为普通的干粉灭火器,由于压力小、干粉存量少,使用者往往没喷几下就无法使用了,所以发动机舱一旦着火,司机往往会看着火势蔓延而无可奈何,最终导致整车烧毁。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可快速发现火情并迅速喷灭火情的车辆发动机舱用手自一体灭火装置。
为了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辆发动机舱用手自一体灭火装置,包括超细干粉灭火器、热敏线、灭火器接插件和远端控制器,超细干粉灭火器固定在发动机舱的侧壁上,热敏线一端与超细干粉灭火器内腔连通,热敏线另一端贴附在发动机舱的侧壁上,灭火器接插件的两端分别与细干粉灭火器内腔和远端控制器电连,两种启动方式不分先后,可根据情况自行启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限定的技术方案是:
进一步的,超细干粉灭火器主要由罐体和固定在罐体内一端的产气室组成,在产气室中内置气体发生器,在罐体内装有超细干粉,热敏线和灭火器接插件的一端均插入气体发生器内,在罐体远离产气室一端的侧壁上设有干粉喷射口,在喷射口上预覆有密封铝箔,这是为了保证将罐体内的超细干粉优先压出。
进一步的,热敏线的一端插入气体发生器内,当温度达到热敏线的感应温度时,热敏线被点燃,从而触发气体发生器。
进一步的,气体发生器主要由固定在产气室中的装盛容器和置于装盛容器中的产气化合物组成。
进一步的,产气室的侧壁上开有至少一个与罐体连通的通孔,这是为了分散产气室气体压力的同时能够延长气体的供应时间。
进一步的,灭火装置含有超细干粉300±5g。
进一步的,产气化合物的产气量>100ml/g,燃烧速度3.50-4.20mm/s。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灭火装置适合保护较大区域,以伞面形式均匀快速向四周发散,即使在有风、气浪等外力情况下,罐体内部的固气转换气压(可达10kg以上)也能使超细干粉快速均匀地到达保护区域并对保护区域形成覆盖,灭火效果好,不易复燃。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装置电路连接;
其中:气体发生器1,产气室2,罐体3,超细干粉灭火剂4,喷口5,热敏线6,灭火器接插件7,远端控制器8。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的车辆发动机舱用手自一体灭火装置,如图1-图2所示,包括气体发生器1,产气室2,罐体3,超细干粉灭火剂4,干粉喷射口5,热敏线6,灭火器接插件7,远端控制器8,超细干粉灭火器固定在发动机舱的侧壁上,热敏线6的一端插入气体发生器1内,当温度达到热敏线6的感应温度时,热敏线被点燃,从而触发气体发生气1,灭火器启动灭火。灭火器接插件7的两端分别与气体发生器1内腔和远端控制器8电连,
产气室2固定在罐体3内一端,在产气室2中内置气体发生器1,在罐体3内装有超细干粉灭火剂4,热敏线6和灭火器接插件7的一端均插入气体发生器1内,在罐体3远离产气室2一端的侧壁上设有干粉喷射口5,在干粉喷射口5上预覆有密封铝箔,
启动方式有两种:
a.电引发启动:灭火装置接收火灾报警控制器发出的启动讯号,接通电流后点燃气体发生器产生气体喷发灭火剂,亦能实现多具联动;
b.热引发启动:采用热敏线感应明火,点燃气体发生器产生气体喷发灭火剂。
装置主要部件及技术参数说明:
1.1罐体
罐体采用钢板或铝管拉伸实现,参数见表1
表1
;
1.2气体发生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依维柯汽车有限公司,未经南京依维柯汽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57920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