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车用铰链加强板、立柱总成及汽车有效
申请号: | 201520656343.3 | 申请日: | 2015-08-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4956648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1-13 |
发明(设计)人: | 沈怡;张海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汽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25/04 | 分类号: | B62D25/04 |
代理公司: | 北京邦信阳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11012 | 代理人: | 黄泽雄 |
地址: | 201206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铰链 加强 立柱 总成 汽车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用铰链加强板、立柱总成及汽车。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汽车业的迅猛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低成本、易实施、高质量、轻量化等特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青睐。对于一般的轿车而言,车身通常设置有三类立柱,从前往后依次为前柱(A柱)、中柱(B柱)、后柱(C柱),其中,A柱下板总成可以用于上下车体以及前舱的连接柱。
目前,对于一般的汽车A柱,通过提高材料的等级、加厚钣材等手段来保证碰撞过程中较小的变形量,从而确保不会导致乘客舱空间产生过大入侵从而伤害乘员。但是,这种设计同时带来的问题是高成本和高重量。因此在现有框架的基础上,通过优化结构件达到低成本、轻量化等目的显得尤为重要。
图1是现有技术的一种车用铰链加强板的结构,图2是图1中所示结构的碰撞传力路径示意图。如图1和图2所示,在传统的冲压工艺制造过程中,为了避免成形过程中产生起皱、开裂等缺陷,传统的铰链加强板在角落处开有工艺缺口1,这种结构上的不连续不利于碰撞力的传导,从而在碰撞过程中使该区域产生压溃,导致乘客舱侵入量增加,安全性能降低。
因此,非常有必要设计一种既能保证低成本和轻量化,同时又能提高安全性能的车用铰链加强板。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既能保证低成本和轻量化,同时又能提高安全性能的车用铰链加强板、立柱总成及汽车。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车用铰链加强板包括四边形的底板,以及分别连接在所述底板的四条边上的第一侧壁、第二侧壁、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其中,所述第一侧壁与所述第三侧壁相对设置,所述第二侧壁与所述第四侧壁相对设置;所述第一侧壁的两端分别向外延伸形成两个翻边,所述第一侧壁上的两个翻边分别贴合并固定在所述第二侧壁和所述第四侧壁的表面;所述第三侧壁的两端分别向外延伸形成两个翻边,所述第三侧壁上的翻边分别贴合并固定在所述第二侧壁和所述第四侧壁的表面。
优选地,每个所述翻边上均设置有一个或多个焊点,并通过焊点与所述第二侧壁或所述第四侧壁焊接。
优选地,所述第一侧壁、所述第二侧壁、所述第三侧壁和所述第四侧壁是由所述底板的四条边分别向外延伸形成的。
优选地,所述底板的表面设置有加强筋。
优选地,所述加强筋的长度方向与所述第一侧壁所在的平面垂直。
优选地,所述底板、所述第一侧壁、所述第二侧壁、所述第三侧壁和所述第四侧壁是通过钢板制成的。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立柱总成包括立柱本体,还包括如上所述的任意一种车用铰链加强板,其中,所述底板与所述立柱本体的表面贴合连接。
优选地,所述底板与所述立柱本体通过一个或多个螺栓进行固定。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汽车包括如上所述的任意一种立柱总成,其中,所述第一侧壁所在的平面与汽车车身的长度方向垂直。
采用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车用铰链加强板、立柱总成及汽车,通过底板与四个侧壁共同构成盒状结构,并在侧壁之间通过翻边实现固定连接。一方面,这种设计不需要通过提高材料的等级和加厚板材就能保证碰撞过程中较小的变形量,在保证低成本和轻量化的前提下,有效地防止乘客舱空间产生过大入侵从而伤害乘员。另一方面,通过翻边和侧壁的固定连接增加了整体的结构刚度,优化了碰撞过程中的碰撞力传递路径,有效地提升了整体的安全性能。因此,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车用铰链加强板、立柱总成及汽车既能保证低成本和轻量化,同时又能提高安全性能。
附图说明
下面将通过附图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中优选实施例,将有助于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和优点,其中:
图1是现有技术的一种车用铰链加强板的结构。
图2是图1中所示结构的碰撞传力路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车用铰链加强板的一种优选实施例。
图4是图3中的展开图。
图5是图3的车用铰链加强板的碰撞传力路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车用铰链加强板的另一种优选实施例。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立柱总成的一种优选实施例。
图8是图7中立柱总成的碰撞传力路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词语“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图中的方向,词语“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汽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未经上汽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65634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湿度对茶黄蓟马种群影响的测定方法
- 下一篇:一种口红吊兰的种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