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改进的低压铸造车轮模具有效
申请号: | 201520669965.X | 申请日: | 2015-09-01 |
公开(公告)号: | CN204867359U | 公开(公告)日: | 2015-12-16 |
发明(设计)人: | 王凯庆;李鸿标;王贵;周鹏;汪煦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信戴卡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2D18/04 | 分类号: | B22D18/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066318 河北***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改进 低压 铸造 车轮 模具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模具,具体的说是一种低压铸造模具。
背景技术
铝合金车轮低压铸造中,轮辐根部区域由于其厚大的结构特点,形成了明显的热节,往往是铸造工艺中最难保证质量的部位。在实际生产中,因根部缺陷造成的废品严重影响车轮的成品率。由于轮毂独特的造型结构,使充型过程中高温铝液大量聚集在轮辐根部,而轮辐中间区域一般又会早于根部凝固,隔断铝液补缩通道,这样厚大的热节就会形成孤立的液相区,若工艺设计不当或者冷却布置不合理,缩松缺陷必然会在铸件内部形成,严重时甚至会出现缩孔直接裸露在外面。当前的模具结构已不能满足日益严格的质量及成品率要求,因此,有必要对现有的低压铸造模具结构进行改进,解决轮毂根部热节易出现的缩松、缩孔等铸造缺陷,以改善铸件的成形质量并提高生产效率。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是克服现有模具的不足,提出一种改进的低压铸造车轮模具,本实用新型可以有效解决轮辐根部热节区域易出现的缩松、缩孔等问题,同时缩短工艺周期,提高生产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改进的低压铸造车轮模具,顶模内圆角半径设置为15mm-30mm;顶模对应轮辐的位置上设置凹槽,凹槽轮廓依轮辐形状进行设计,凹槽处壁厚15mm-25mm,以保证模具强度;凹槽底面设置浅凹坑,浅凹坑深度1mm-2.5mm,浅凹坑的数量为2-16个;凹槽内对应轮辐热节部位设置风孔,风孔深度为5mm-15mm;凹槽用随型铁皮焊接封盖,风管则通过铁皮预留的过孔深入风孔内,将冷却空气施加于模具上。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可以有效地缓解甚至消除轮辐根部热节易出现的缩松、缩孔等缺陷。顶模圆角部位结构厚大,模具吸收了大量的热量,而内圆角又属于凹面结构,散热面较小,导致热量在此聚集不易散出。因此,加大内圆角半径,铣随型槽及加工底面小浅凹坑都是为了增大此区域散热面积,使热量可以更多的散发到空气中;而用铁皮焊接封盖再加上风管伸入内部冷却,则是在该热量聚集区创造一个相对稳定的低温区,且不会对相邻部位温度造成明显干扰,这样通过合理的外部冷却就可以获得保证轮毂顺序凝固的温度梯度。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中的顶模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改进的顶模结构示意图。
图中:1-顶模,2-凹槽,3-浅凹坑,4-风孔,5-随型铁皮,6-风管。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一种改进的低压铸造车轮模具,顶模内圆角半径设置为15mm;顶模对应轮辐的位置上设置凹槽2,凹槽2轮廓依轮辐形状,凹槽2处模具壁厚15mm,以保证模具强度;凹槽2底面设置浅凹坑3,浅凹坑3深度1mm,浅凹坑3的数量为2个;凹槽2内对应轮辐热节部位设置风孔4,风孔4深度为5mm;凹槽2用随型铁皮5焊接封盖,风管6则通过铁皮预留的过孔深入风孔4内,将冷却空气施加于模具上。
实施例2,一种改进的低压铸造车轮模具,顶模内圆角半径设置为20mm;顶模对应轮辐的位置上设置凹槽2,凹槽2轮廓依轮辐形状,凹槽2处模具壁厚20mm,以保证模具强度;凹槽2底面设置浅凹坑3,浅凹坑3深度2mm,浅凹坑3的数量为6个;凹槽2内对应轮辐热节部位设置风孔4,风孔4深度为10mm;凹槽2用随型铁皮5焊接封盖,风管6则通过铁皮预留的过孔深入风孔4内,将冷却空气施加于模具上。
实施例3,一种改进的低压铸造车轮模具,顶模内圆角半径设置为30mm;顶模对应轮辐的位置上设置凹槽2,凹槽2轮廓依轮辐形状,凹槽2处模具壁厚25mm,以保证模具强度;凹槽2底面设置浅凹坑3,浅凹坑3深度2.5mm,浅凹坑3的数量为10个;凹槽2内对应轮辐热节部位设置风孔4,风孔4深度为15mm;凹槽2用随型铁皮5焊接封盖,风管6则通过铁皮预留的过孔深入风孔4内,将冷却空气施加于模具上。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加大了热节处顶模的散热面积,并创造了一个相对稳定、可独立控制的低温环境,使得该区域热量散失加快,并与模具的热量吸收达到了相对平衡的状态,这有利于获得适宜根部铝液冷却凝固的温度梯度,消除了热节缩孔、缩松等铸造缺陷,提高了成品质量及生产效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信戴卡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信戴卡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669965.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铸锭芯棒的气动退芯装置
- 下一篇:用于保护渣生产的回收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