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智能交通系统的防雷击电源插座有效
申请号: | 201520693649.6 | 申请日: | 2015-09-09 |
公开(公告)号: | CN204947585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1-06 |
发明(设计)人: | 王江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川睿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H9/02 | 分类号: | H02H9/02;H02H9/04;H02H9/06 |
代理公司: | 成都弘毅天承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1230 | 代理人: | 杨保刚 |
地址: | 611400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智能 交通 系统 雷击 电源 插座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智能交通领域,涉及防雷设备,特别是智能交通系统的防雷击电源插座。
背景技术
雷电的的平均电流是3万安培,最大电流可达30万安培。雷电的电压很高,约为1亿至10亿伏特。:雷电及其它强干扰对通信系统的致损及由此引起的后果是严重的,雷电防护将成为保障生命财产的必需措施。
雷电脉冲由高能的低频成份与极具渗透性的高频成份组成,其主要通过两种形式来作用于设备:一种是通过金属管线或地线直接传导雷电致损设备;一种是闪电通道及泄流通道的雷电电磁脉冲以各种耦合方式感应到金属管线或地线产生浪涌致损设备,绝大部分雷损由这种感应而引起。对于电子信息设备而言,危害主要来自于由雷电引起的雷电电磁脉冲的耦合能量,通过以下三个通道所产生的瞬态浪涌。1、金属管线通道,如自来水管、电源线、天馈线、信号线、航空障碍灯引线等产生的浪涌;2、地线通道,地电位反击;3、空间通道,电磁场的辐射能量。
雷电泄放基本原理是将雷电与雷电电磁脉冲的能量通过大地泄放,并且应符合层次性原则,即尽可能多、尽可能远地将多余能量在引入通信系统之前泄放入地。
现有的智能系统中的智能交通设备由于采用了大量电子芯片,对高压雷击抵抗能力低,必须采用防雷措施。
实用新型内容
为保护智能交通系统在实际应用中免受感应雷击、天馈异常及静电放电等造成的异常高压破坏,本实用新型公开了智能交通系统的防雷击电源插座。
本实用新型所述智能交通系统的防雷击电源插座,包括输入端口、输出端口和地线,所述输入端口和地线之间连接有第一放电支路,所述输出端口和地线之间连接有第二放电支路,且所述第一放电支路的泄放电流能力大于第二放电支路;所述输入端口和输出端口之间还连接有延时协调电路;
所述第一放电支路由气体放电开关和第一压敏电阻串联而成,所述第二放电支路由NPN管、NMOS和第二压敏电阻组成;其中两个压敏电阻连接地线,且第一压敏电阻的电流通过能力强于第二压敏电阻,所述第一放电支路中,气体放电开关和第一压敏电阻的公共节点连接NPN管基极,NPN管的集电极和发射极分别连接输出端口和NMOS栅极,所述NMOS管源极和漏极分别连接第二压敏电阻和输出端口;
所述延时协调电路由电感和延时电容并联组成。
优选的,所述第一压敏电阻为两个820KD14J电阻并联而成,所述第二压敏电阻为单个820KD14J电阻。
优选的,所述延时协调电路的谐振频率为10-100兆。
优选的,所述第一放电支路、第二放电支路、延时协调电路之间及内部导线为铜导线,且线宽不小于100微米。
采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智能交通系统的防雷击电源插座,可以有效防止和减小由于外界雷击、电磁辐射干扰等或系统内部的系统拉合闸效应、感性及容性负载的启动和停止等现象引起的浪涌脉冲过电压及过电流对系统设备带来的危害,在满足了大流通量、响应时间快的同时实现了低残压和低插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智能交通系统的防雷击电源插座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示意图;
图中附图标记名称为:IN-输入端口OUT-输出端口L-电感C1-延时电容T-NPN管G-气体放电开关M-NMOSMR1-第一压敏电阻MR2-第二压敏电阻。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实施例1
本实用新型所述智能交通系统的防雷击电源插座,包括输入端口、输出端口和地线,所述输入端口和地线之间连接有第一放电支路,所述输出端口和地线之间连接有第二放电支路,且所述第一放电支路的泄放电流能力大于第二放电支路;所述输入端口和输出端口之间还连接有延时协调电路,所述延时协调电路由电感和电容并联组成。
所述第一放电支路由气体放电开关和第一压敏电阻串联而成,所述第二放电支路由NPN管、NMOS和第二压敏电阻组成;其中两个压敏电阻连接地线,且第一压敏电阻的电流通过能力强于第二压敏电阻,所述第一放电支路中,气体放电开关和第一压敏电阻的公共节点连接NPN管T的基极,NPN管的集电极和发射极分别连接输出端口和NMOS栅极,所述NMOS管源极和漏极分别连接第二压敏电阻和输出端口;
所述延时协调电路由电感L和延时电容C1并联组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川睿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成都川睿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69364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