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连接杆和汽车有效
申请号: | 201520721545.1 | 申请日: | 2015-09-17 |
公开(公告)号: | CN204956003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1-13 |
发明(设计)人: | 王克坚;严圣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长城华冠汽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G21/055 | 分类号: | B60G21/055 |
代理公司: | 北京德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18 | 代理人: | 牛峥;王丽琴 |
地址: | 101300 北京市顺义***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连接 汽车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制造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连接杆,尤其是涉及一种横向稳定杆连接杆以及采用该连接杆的汽车。
背景技术
汽车结构中,横向稳定杆通过横向稳定杆连接杆连接于车辆两侧的摆臂或者转向节。
如图1所示,现有的横向稳定杆连接杆,其连接杆本体两端分别为球销座并在其中设置球销。现有的连接杆的一端通过球销连接于摆臂或者转向节,连接杆的另一端通过球销连接于横向稳定杆。该种结构中,连接杆利用球销的全自由度转动实现了汽车两侧悬架之间的连接,进而起到了防止车身在转弯时发生过大的横向侧倾的作用。
目前连接杆本体与球销座主要有两种工艺制造,即铸造或焊接;其中,铸造工艺多为球墨铸铁或灰铸铁材料,而焊接工艺多为圆钢和锻造件焊接,重量较重。至少中,是将球销涂润滑脂,再压装在球销座内,通过橡胶防尘罩密封,防止异物进入球销座内。其中所使用的橡胶为易损件,有漏油的风险,并使得球销松旷产生异响。另外,随着汽车轻量化的发展,现有的球销结构的连接杆也已经不能够满足新的汽车轻量化的需要。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连接杆,特别是横向稳定杆连接杆,以及采用该连接杆的汽车,以解决现有连接杆结构的重量大,以及上述由于采用球销结构所带来的风险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连接杆,所述连接杆包括:
连接杆本体;
第一连接端,所述第一连接端位于所述连接杆本体的一端,并且,所述第一连接端开设有第一圆孔;
第一外套管,所述第一外套管压装于所述第一圆孔中;
第一内套管,所述第一内套管套设于所述第一外套管中;
第一硫化橡胶缓冲层,所述第一硫化橡胶缓冲层套设于所述第一外套管和第一内套管之间;
第二连接端,所述第二连接端位于所述连接杆本体的另一端,并且,所述第二连接端开设有第二圆孔;
第二外套管,所述第二外套管压装于所述第二圆孔中;
第二内套管,所述第二内套管套设于所述第二外套管中;
第二硫化橡胶缓冲层,所述第二硫化橡胶缓冲层套设于所述第二外套管和第二内套管之间。
进一步,所述第一圆孔的轴线和第二圆孔的轴线为异面直线。
进一步,所述第一圆孔的轴线和第二圆孔的轴线相互垂直。
进一步,所述连接杆为横向稳定杆连接杆。进一步,所述第一连接端通过穿设于所述第一内套管中的螺栓连接于横向稳定杆。
进一步,所述第二连接端通过穿设于所述第二内套管中的螺栓连接于转向节。
进一步,所述第二连接端通过穿设于所述第二内套管中的螺栓连接于摆臂。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汽车,该汽车采用如上任一项所述的连接杆。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连接杆,利用其中的硫化橡胶缓冲层的弹性缓冲作用,实现了现有连接杆中球销的相同作用。同时,本实用新型所提供连接杆,可采用铝合金材料铸造或锻造工艺制成,进而实现轻量化要求,其中的外套管均采用压装方式压装于连接杆本体两端的圆孔中,这种方式制造工艺简单并且相比于现有的连接杆结构成本更低,另外,本实用新型中连接杆的两端结构形式完全相同,进而在套管压装时不存在错装风险,装配简单,方便,最后,本实用新型中连接杆本体两端的连接部分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疲劳、老化现象时,仅需要进行相应的套管、硫化橡胶缓冲层的更换即可继续使用,而不需要连带整个连接杆本体进行更换,减少了维修成本。
附图说明
以下附图仅对本实用新型做示意性说明和解释,并不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图1为现有的横向稳定杆连接杆结构;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连接杆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连接杆实施例的拆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连接杆实施例中第二衬套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连接杆连接于横向稳定杆和转向节之间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连接杆连接于横向稳定杆和摆臂和之间时的结构示意图。
标号说明
1、连接杆
11、连接杆本体
111、第一连接端
1111、第一圆孔
112、第二连接端
1121、第二圆孔
12、第一衬套组件
121、第一外套管
122、第一内套管
123、第一硫化橡胶缓冲层
13、第二衬套组件
131、第二外套管
132、第二内套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长城华冠汽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北京长城华冠汽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72154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