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混合动力汽车空调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520758990.5 | 申请日: | 2015-09-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5130855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4-06 |
发明(设计)人: | 路广明;王鹏宇;杨悦;李峰;韩彪;由智恒;巴茂林;贺晓 | 申请(专利权)人: | 吉林大学 |
主分类号: | B60H1/00 | 分类号: | B60H1/00 |
代理公司: | 长春吉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22201 | 代理人: | 齐安全;胡景阳 |
地址: | 130012 吉***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混合 动力 汽车空调 系统 | ||
1.一种混合动力汽车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混合动力汽车空调系统 包括有驱动回路,制冷回路和制热回路;
所述的驱动回路包括第一电磁阀(5)、第四电磁阀(18)与第四泵(21);
所述的制冷回路包括发生器(6)、空调(11)与第一泵(12);
所述的制热回路包括第五电磁阀(19)与第六电磁阀(20);
第六电磁阀(20)的A口与驱动回路中的第一电磁阀(5)的P口管路连接, 第六电磁阀(20)的P口与制冷回路中的空调(11)的输入端即112口管路连 接;第五电磁阀(19)的A口与第一泵(12)进液口即122口管路连接,第五 电磁阀(19)的P口与第四泵(21)输出口即212口管路连接;第一电磁阀(5) 的A口与制冷回路中的发生器(6)的上端口管路连接,第四电磁阀(18)的A 口与制冷回路中的发生器(6)的下端口管路连接。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合动力汽车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驱动 回路还包括电池组(1)、PTC加热器(2)、发动机废气加热器(3)、两位三通阀 (4)与第七电磁阀(23);
所述的电池组(1)与PTC加热器(2)电线连接,PTC加热器(2)的一端 同时和第七电磁阀(23)的A口与两位三通阀(4)的A口管路连接,两位三通 阀(4)的P口与第一电磁阀(5)的P口管路连接;第七电磁阀(23)的P口 与发动机废气加热器(3)的EA口管路连接,发动机废气加热器(3)的EB口 与两位三通阀(4)的B口管路连接;PTC加热器(2)的另一端与第四泵(21) 的211口管路连接,第四泵(21)的212口与第四电磁阀(18)的P口管路连 接。
3.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的混合动力汽车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 电磁阀(5)、第四电磁阀(18)、第五电磁阀(19)、第六电磁阀(20)与第七 电磁阀(23)均为起开关作用的二位二通电磁换向阀;第四泵(21)为单向作 用定排量叶片泵。
4.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合动力汽车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制冷 回路还包括冷凝器(7)、1号热交换器(8)、蒸发器(9)、第二电磁阀(10)、 第三电磁阀(13)、第二泵(14)、吸收器(15)、第三泵(16)与2号热交换器 (17);
所述的发生器(6)顶部的水蒸气出气口即601口与冷凝器(7)的进气口 即701口管路连接,冷凝器(7)的702口与热交换器(8)的801口管路连接, 热交换器(8)的804口与蒸发器(9)的901口管路连接;发生器(6)中部的 浓溶液出水口即602口与2号热交换器(17)的壳程进水口即171口管路连接, 2号热交换器(17)的174口与吸收器(15)的153口管路连接,吸收器(15) 的152口管与热交换器(8)的802口管路连接,热交换器(8)的803口与蒸 发器(9)的902口管路连接,蒸发器(9)的903口与吸收器(15)的151口 管路连接;发生器(6)底部的稀溶液进水口即603口与2号热交换器(17)的 管程出水口即172口管路连接,2号热交换器(17)的173口与第三泵(16)的 输入口即162口管路连接,第三泵(16)的161口与吸收器(15)的154口管 路连接,第二泵(14)的输出口即141口与输入口即142口依次和蒸发器(9) 底部的905口与顶部的904口通过管路连接;第一泵(12)的输入口即122口 与第三电磁阀(13)的A口管路连接,第一泵(12)的输出口即121口与空调 (11)的111口管路连接;空调(11)的112口与第二电磁阀(10)的A口管 路连接,第二电磁阀(10)的P口与蒸发器(9)管程的上端口管路连接,第三 电磁阀(13)的P口与蒸发器(9)管程的下端口管路连接。
5.按照权利要求4所述的混合动力汽车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二 电磁阀(10)与第三电磁阀(13)均为二位二通电磁换向阀;第一泵(12)、第 二泵(14)与第三泵(16)均为单向作用定排量叶片泵。
6.按照权利要求4所述的混合动力汽车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1号 热交换器(8)与2号热交换器(17)皆为管壳式热交换器,满足GB151—1999 中所述的管壳式热交换器的标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吉林大学,未经吉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758990.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车内环境智能调节系统
- 下一篇:大直径整体莱氏体钢冷轧辊的差温淬火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