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混合动力汽车空调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520758990.5 | 申请日: | 2015-09-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5130855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4-06 |
发明(设计)人: | 路广明;王鹏宇;杨悦;李峰;韩彪;由智恒;巴茂林;贺晓 | 申请(专利权)人: | 吉林大学 |
主分类号: | B60H1/00 | 分类号: | B60H1/00 |
代理公司: | 长春吉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22201 | 代理人: | 齐安全;胡景阳 |
地址: | 130012 吉***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混合 动力 汽车空调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空调系统,更确切地说,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应用于混合动力汽车上的空调系统。
背景技术
传统车的车用空调系统通常由发动机驱动工作,而现有汽车上的机械压缩式空调制冷要消耗发动机10%的能量。目前汽车发动机的效率最高可以达49%,即燃油燃烧发出的能量只有49%用于做功,而51%的能量以余热散发于环境。因此这种能源利用方式不仅是对石油能源的浪费,而且对环境也是一种污染。
对于混合动力汽车而言,由于动力源中增加了电池,可以采用电驱动,即完全使用电池中的电能来驱动空调压缩机,或者电能与发动机混合驱动的方式。但是受限于电池的容量,无法长时间单独由电池驱动空调工作,大多数时刻还是使用发动机来直接驱动空调系统。
现有的技术中,为了限制使用发动机直接驱动空调系统工作,已有一些专利利用发动机废气余热等其他能源实现了部分节能。中国专利公开号为CN103528260A,公开日为2014年1月22日,发明名称为“一种利用汽车尾气余热的汽车空调系统”,该发明提供了一种利用汽车尾气余热来驱动汽车的空调装置。中国专利公开号为CN101818966A,公开日为2010年9月1日,发明名称为“微功耗余热驱动汽车空调装置”,该发明提供了一种具有微功耗循环的空调装置和汽车尾气余热回收装置。中国专利公开号为CN102941792A,公开日为2013年2月27日,发明名称为“辅助汽车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该发明提供一种针对传统内燃机汽车的辅助汽车空调系统,利用汽车行驶时的机械能和太阳能发电,将产生的电能储存到蓄电池中,解决发动机熄火后空调无法运行的问题。中国专利公开号为CN102478322A,公开日为2012年5月30日,发明名称为“环保型综合利用太阳能和汽车发动机余热的制冷空调装置”,该发明提供一种利用太阳能和汽车发动机余热的制冷空调装置。
上述的这些装置中,对于使用发动机尾气余热的系统来说,当汽车发动机处于不工作或刚刚开始启动时,无法提供足够的功率使空调系统工作。对于利用太阳能和发动机尾气余热来驱动空调工作的系统,由于太阳能这种能源限制,在阴天以及夜间等光照不强且发动机尾气余热无法提供足够能量的时候无法使用空调系统,由于传统汽车电池容量较小的原因,储存在电池中的电量无法长时间维持空调系统的运转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了现有技术存在无法利用发动机的余热驱动空调工作和发动机不工作时空调无法工作的问题,提供了一种利用发动机废气余热与电加热系统进行车内制冷和制热的混合动力汽车空调系统。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所述的混合动力汽车空调系统包括有驱动回路,制冷回路和制热回路。
所述的驱动回路包括第一电磁阀、第四电磁阀与第四泵(21);
所述的制冷回路包括发生器、空调与第一泵;
所述的制热回路包括第五电磁阀与第六电磁阀;
第六电磁阀的A口与驱动回路中的第一电磁阀的P口管路连接,第六电磁阀的P口与制冷回路中的空调的输入端即112口管路连接;第五电磁阀的A口与第一泵进液口即122口管路连接,第五电磁阀的P口与第四泵输出口即212口管路连接;第一电磁阀的A口与制冷回路中的发生器的605口管路连接,第四电磁阀的A口与制冷回路中的发生器的606口管路连接。
技术方案中所述的驱动回路还包括电池组、PTC加热器、发动机废气加热器、两位三通阀与第七电磁阀。所述的电池组与PTC加热器的电源接口电线连接,PTC加热器的201口同时和第七电磁阀的A口与两位三通阀的A口管路连接,两位三通阀的P口与第一电磁阀的P口管路连接;第七电磁阀的P口与发动机废气加热器的EA口管路连接,发动机废气加热器的EB口与两位三通阀的B口管路连接;PTC加热器的202口与第四泵的211口管路连接,第四泵的212口与第四电磁阀的P口管路连接。
技术方案中所述的第一电磁阀、第四电磁阀、第五电磁阀、第六电磁阀与第七电磁阀均为起开关作用的二位二通电磁换向阀;第四泵为单向作用定排量叶片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吉林大学,未经吉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75899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车内环境智能调节系统
- 下一篇:大直径整体莱氏体钢冷轧辊的差温淬火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