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管路接头以及航空发动机有效
申请号: | 201520768734.4 | 申请日: | 2015-09-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5001706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1-27 |
发明(设计)人: | 赵豫玉;张正;陈文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航商用航空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L27/02 | 分类号: | F16L27/02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11038 | 代理人: | 张丹 |
地址: | 200241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管路 接头 以及 航空发动机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航空发动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管路接头以及设置该管路接头的航空发动机。
背景技术
在航空发动机结构中,外部管路数量众多,在机匣和附件安装好后接下来需要进行管路的装配。
目前使用较多的管路连接方式有端面法兰连接、端面快卸卡箍连接以及74°扩口式管接头连接等方式。端面法兰连接、端面快卸卡箍连接等端面连接方式对管路制造精度要求较高,74°扩口式管接头装配时活动球面连接具有一定的活动补偿功能,但是只能补偿角度上的偏移,轴向方向上管路的位置和变形量无法进行调节。
本申请人发现:现有技术至少存在以下技术问题:
在通常情况下,管路装配需要同时考虑机匣及管路的加工误差,由于现有技术中管路接头的补偿量很有限,且无法补偿管路的轴向变形量(例如热膨胀变形量),导致现有的管路接头对管路的变形量补偿的效果不理想,很多时候需要进行管路校形,但是管路校形会使管路出现装配应力,同时还可能使管路接头产生渗漏等问题,使管路后期使用存在极大地安全隐患。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目的是提出一种管路接头以及设置该管路接头的航空发动机,解决了现有技术存在无法补偿管路的轴向变形量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诸多技术方案中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能产生的诸多技术效果(方便拆装、安全性好)详见下文阐述。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管路接头,包括轴向连接接头、接头套体以及万向连接接头,其中:
所述轴向连接接头与所述接头套体的其中一端相连通,且所述轴向连接接头能相对于所述接头套体沿所述接头套体的轴向方向移动;
所述万向连接接头与所述接头套体的其中另一端相连通,且所述万向连接接头能相对于所述接头套体做万向转动。
作为本实用新型前文或后文提供的任一技术方案或任一优化后技术方案的优化,所述接头套体背离所述轴向连接接头的一端设置有止脱凸棱,所述接头套体内插接有挡圈,所述挡圈位于所述止脱凸棱、所述接头套体的内壁以及所述万向连接接头嵌于所述接头套体内的部分三者之间。
作为本实用新型前文或后文提供的任一技术方案或任一优化后技术方案的优化,在所述挡圈的径向方向上,所述挡圈的外壁与所述接头套体的内壁之间存在活动余量间隙。
作为本实用新型前文或后文提供的任一技术方案或任一优化后技术方案的优化,所述挡圈与所述万向连接接头嵌于所述接头套体内的部分相抵接的表面为锥面或弧面。
作为本实用新型前文或后文提供的任一技术方案或任一优化后技术方案的优化,所述轴向连接接头的其中一端插接于所述接头套体之内且其插接于所述接头套体之内的部分与所述接头套体的内壁之间设置有液密封结构。
作为本实用新型前文或后文提供的任一技术方案或任一优化后技术方案的优化,所述液密封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轴向连接接头外壁上的至少一条密封槽以及嵌于所述密封槽内且与所述接头套体的内壁相抵接的密封圈;
所述轴向连接接头外壁上设置有限位凸台,所述接头套体与所述轴向连接接头相插接的端口处设置有防脱凸棱,所述防脱凸棱的内径小于所述限位凸台的外径,所述液密封结构设置在所述限位凸台与所述接头套体的内壁之间。
作为本实用新型前文或后文提供的任一技术方案或任一优化后技术方案的优化,所述接头套体包括螺套以及与所述螺套螺纹连接的外套螺母,其中:
所述轴向连接接头的其中一端插接在所述螺套内;
所述万向连接接头嵌于所述外套螺母内且与所述螺套相抵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前文或后文提供的任一技术方案或任一优化后技术方案的优化,所述万向连接接头包括管状部以及与所述管状部相连通且外壁呈球面形的球面部,所述球面部嵌于所述外套螺母内且与所述螺套相抵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前文或后文提供的任一技术方案或任一优化后技术方案的优化,所述螺套其中一端端口处设置有内锥面,所述球面部与所述内锥面相抵接。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航空发动机,包括本实用新型任一技术方案提供的管路接头,所述航空发动机还包括第一导管以及第二导管,其中:
所述第一导管与所述管路接头的轴向连接接头之间和/或所述第二导管与所述万向连接接头之间通过熔焊的方式相连接。
基于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至少可以产生如下技术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航商用航空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未经中航商用航空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76873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空气软管连接装置
- 下一篇:一种新型负压管卡胶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