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防大角度卡死防快速坠落的平衡性爬壁移动平台有效
申请号: | 201520874168.5 | 申请日: | 2015-11-04 |
公开(公告)号: | CN205087051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3-16 |
发明(设计)人: | 苏志伟;杨随先;王尧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大学 |
主分类号: | B62D57/024 | 分类号: | B62D57/024 |
代理公司: | 成都市辅君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51120 | 代理人: | 杨海燕 |
地址: | 610065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角度 卡死防 快速 坠落 平衡 性爬壁 移动 平台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专利涉及一种爬壁车,尤其与一种防大角度卡死防快速坠落的平衡性爬壁移动平台有关。
背景技术
现有的爬壁或爬墙车主要应用真空的原理实现车体的吸附。在密封圈密封的基础上,通过电机带动风扇转动,将吸盘空腔中空气排出,导致吸盘部位产生负压,从而在大气压的作用下,实现吸附功能。
现有吸附作用的实现方式主要是磁铁和真空。现有公开文献中,车体的真空装置主要为单个真空腔,遇到较大沟壑容易漏气,不能有效跨越较大沟壑;现有设计多为单节车体,遇到有角度的壁面时易于漏气,很难实现在具有一定角度的壁体上运动;现有多节车体的设计主要应用电机驱动壁角的拐弯,操作复杂;现有车轮多采用单个车轮,遇到障碍物或者沟壑容易卡死,不能有效越过障碍物;现有车体多采用四轮四角平衡结构,结构繁琐且不利于越障;现有装置设计功用单一,不能多功能应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防大角度卡死防快速坠落的平衡性爬壁移动平台,以同时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不足,克服需要电机驱动连接杆来实现在角度壁面运动的缺陷,避免在角度较大时出现卡死现象,避免因为部分部位漏气而快速坠落的问题,并增加了平衡性和越障功能。
为了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拟采用以下技术:
一种防大角度卡死防快速坠落的平衡性爬壁移动平台,包括车体、真空负压装置和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体有两节,通过弹性联接装置连接,所述弹性联接装置包括车体连接杆、活动脚架和柔性连接装置,车体连接杆与车体前端的连接杆固定台链接,活动脚架链接两个车体连接杆,两个车体连接杆之间固定有柔性连接装置;
所述驱动装置为一组,对角布置在车体上,驱动装置包括轮子驱动电机、减速箱、主动轮、从动轮和履带,轮子驱动电机与减速箱输入轴链接,主动轮与减速箱输出轴链接,从动轮与车体上的固定轴链接,履带啮合在主动轮和从动轮上;
每节车体上有多个真空负压装置;车体底部前端及尾端为弧度翘起。
进一步,所述真空负压装置包括真空腔、风扇电机、电机固定架和吸盘风扇,电机固定架通过支柱固定在车体上,风扇电机与电机固定架过盈链接,吸盘风扇位于真空腔顶部,吸盘风扇中心孔与风扇电机过盈链接。
进一步,所述真空腔外围设有一圈密封条,真空腔之间通过外隔板隔开,真空腔内还设有内隔板。
进一步,所述车体、真空腔、外隔板、内隔板为整体注塑成型。
进一步,所述车体上还有控制器,控制器连接轮子驱动电机、风扇电机和电源。
进一步,所述控制器连接遥控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采用弹性联接装置联接两节车体,克服了现有技术需要电机驱动连接杆来实现在角度壁面运动的问题;车体底部前端及尾端采用一定弧度翘起,实现在角度壁面上的运动,避免在角度较大时卡死现象;采用两节车体,克服了单节车体遇到有角度的壁面时易于漏气,很难实现在具有一定角度的壁体上运动的问题;采用多个负压装置,存在多个真空腔,且真空腔内具有多隔板,同时克服现有技术在遇到较大沟壑容易漏气不能有效跨越较大沟壑的缺陷;采用对角布置的驱动装置结构,且采用履带传动的轮子,既保持了平衡又增大了越障功能。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弹性联接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车体结构倾斜仰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3所示,一种防大角度卡死防快速坠落的平衡性爬壁移动平台,包括车体1、真空负压装置和驱动装置。
所述车体1有两节,通过弹性联接装置连接,所述弹性联接装置包括车体连接杆2-1、活动脚架2-2和柔性连接装置2-3,车体连接杆2-1与车体1前端的连接杆固定台1-2链接,活动脚架2-2链接两个车体连接杆2-1,两个车体连接杆2-1之间固定有柔性连接装置2-3。
所述驱动装置为一组,对角布置在车体1上,驱动装置包括轮子驱动电机4-1、减速箱4-2、主动轮4-3、从动轮4-4和履带4-5,轮子驱动电机4-1与减速箱4-2输入轴链接,主动轮4-3与减速箱4-2输出轴链接,从动轮4-4与车体1上的固定轴链接,履带4-5啮合在主动轮4-3和从动轮4-4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大学,未经四川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87416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