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并串转换单管控制高增益直流升压变换电路有效
申请号: | 201520878690.0 | 申请日: | 2015-11-05 |
公开(公告)号: | CN205105100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3-23 |
发明(设计)人: | 陈荣;顾春雷;杨晓冬;张初初;魏敏哲;阚加荣;姚志垒 | 申请(专利权)人: | 盐城工学院 |
主分类号: | H02M3/156 | 分类号: | H02M3/156;H02S40/30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高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04 | 代理人: | 李晓静 |
地址: | 224051 江苏省盐城***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转换 控制 增益 直流 升压 变换 电路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直流升压变换电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并串转换单管控制高增益直流升压变换电路。
背景技术
在光伏发电系统中,光伏电池所产生的电压比较低,正常情况下,均为多个电池单元串联以获得一定数值的直流电压,输出电压值在几伏~几十伏之间。在太阳能发电中,因为光线强弱的变化、入射角度的变化,光电池所产生的电压是变化的,为了让后续负载获得最大功率,必须实施最大功率跟踪控制,即MPPT追踪控制。实现的方法是在光电池输出端接升压斩波电路,控制光电池的输出功率。又因为光伏电池产生的电压较低,要为后续负载供电,或者让后续逆变器实施逆变,将电能传输至电网,光伏电池所产生的直流电压必须进行提升。因此,需要为光伏发电系统配置升压变换电路。
实现直流电压提升的电路较多,然而可用于实现大功率直流变换控制比较常用的电路是Boost升压斩波电路。但由于其占空比控制的可变化范围不大,其升压控制增益无法做得很大,无法满足后续电路的要求,有时需要设置多级升压变换电路对输入电压进行提升。从而,高增益直流升压变换电路得到众多科技人员的重视,需要对此进行深入研究。
目前,涉及到高增益的直流升压变换电路的专利主要有:1)一种高增益升压直流变换器,申请号:201210534364.9;2)一种交错并联高增益升压型直流变换器,申请号:201210534445.9;3)一种高增益交错并联升压型变换器,申请号:201210534363.4;4)一种单开关高增益升压变换器,申请号:201310423314.8;5)一种带有开关电容和耦合电感的二次型高增益升压变换器,申请号:201410366604.8;6)一种多输入高增益升压变换器,申请号:201110285946.3,7)耦合电感高增益有源网络升压变换器,申请号:201410156441.0,8)Z源高增益直流升压变换器,申请号:201410235430.1,9)Z源高增益低开关应力的直流升压变换器,申请号:201410235438.8。在这些专利中,1)、2)、3)、6)、7)、9)均为两管开关并辅助以比较复杂的电阻、电容、电感网络,甚至是含耦合电感的复杂网络实施直流升压变换,电路控制比较复杂,能量流转路径多,电路效率较低。4)、5)、8)专利,虽然只有单管实施直流电压升压控制,但同样的是其电路结构比较复杂,元件数目较多,有些变换器含有耦合电感元件,电路工作的模态较多,电路的效率不高,均不能满足使用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发明目的: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并串转换单管控制高增益直流升压变换电路,。
技术方案: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并串转换单管控制高增益直流升压变换电路,包括第一储能电感、第二储能电感、第一二极管、第二二极管、第三二极管、第四二极管、开关管、输出储能电容和负载电阻;所述第一储能电感的一端与输入电源正极相连,另一端与第二二极管的阳极和第四二极管的阳极均相连;第一二极管的阳极与输入电源正极相连,阴极与第二二极管的阴极相连;第二二极管的阴极与第二储能电感的一端均相连,第二储能电感的另一端与开关管的集电极相连,第四二极管的阴极,第三二极管的阳极均相连;第三二极管的阴极与输出储能电容的一端和负载电阻一端均相连;输出储能电容的另一端,负载电阻另一端,以及开关管的发射极,均接入输入电源与输出负载的负极公共端。
所述的并串转换单管控制高增益直流升压变换电路,在联接第一二极管的电路上并联有第一滤波电容,在联接第四二极管的电路上并联有第二滤波电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盐城工学院,未经盐城工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87869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