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增压发动机机油冷却器支座有效
申请号: | 201520891559.8 | 申请日: | 2015-11-10 |
公开(公告)号: | CN205172676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4-20 |
发明(设计)人: | 黄显淞;蓝志宝;张振培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1M5/00 | 分类号: | F01M5/00;F01M11/03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北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53 | 代理人: | 焦烨鋆 |
地址: | 545007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增压 发动机 机油 冷却器 支座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增压发动机的机油冷却器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增压发动机机油冷却器支座。
背景技术
目前,涡轮增压发动机因为输出功率提高,机油温度也随之升高。机油温度过高会导致其黏度下降,无法在摩擦副表面建立起发动机正常工作所需的油膜,运动机构加快磨损,减少发动机的使用寿命。为了保证增压发动机的正常工作,利用发动机的冷却系统对机油进行冷却,使机油温度维持在正常的工作温度。而目前的技术方案存在的问题是,机油滤清器和机油冷却器合并成一个模块,虽然此方案可以提高装配的效率,但是零件的通用性较差,往往只能在单一机型上使用,多种机型需要开发不同的零件,重复开发导致零件单价成本高,售后维护成本增加。而机油滤清器与机油冷却器分开,分别布置在发动机上的不同位置,增加了冷却液和机油的管路,零件数量增加,系统较为复杂,装配工艺复杂。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了一种集成安装布置冷却器本体和滤清器,简化了缸体上的机油通道和冷却液通道的设计,减少系统的零件数量,提高了冷却效率和可靠性的增压发动机机油冷却器支座。
本实用新型一种增压发动机机油冷却器支座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增压发动机机油冷却器支座,包括支座壳体,所述支座壳体的左侧设有第一安装面,所述支座壳体的右侧设有第二安装面,所述第一安装面与缸体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安装面与机油冷却器本体和滤清器连接,所述第一安装面上设有由左至右贯穿至所述第二安装面的冷却液进水孔、机油进油孔和机油回油孔,所述冷却液进水孔的左端与缸体的水套连通,所述冷却液进水孔的右端与所述机油冷却器本体连通,所述机油进油孔的前端与缸体的油泵连通,所述机油进油孔的后端与所述机油冷却器本体连通,所述机油回油孔的前端与缸体的主油道连通,所述机油回油孔的后端与所述机油冷却器本体连通,所述第二安装面上设有连通支座壳体的前侧面的冷却液回水孔,所述冷却液回水孔位于第二安装面上的一端与所述机油冷却液本体连通,所述冷却液回水孔位于支座壳体的前侧面上的一端与循环水泵连通。
本实用新型一种增压发动机机油冷却器支座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
支座壳体的前侧面上设有增压器进油孔,所述增压器进油孔与所述机油回油孔连通,所述增压器进油孔通过油管与增压器本体连接。
所述第一安装面上在所述冷却液进水孔和所述机油回油孔之间设有第一导流槽,所述第二安装面上在所述冷却液回水孔和所述机油进油孔之间,在所述冷却液进水孔和所述机油进油孔之间均设有第二导流槽。
所述冷却液进水孔的两端上套设有进水密封圈,所述冷却液回水孔的两端上套设有回水密封圈,所述机油回油孔的两端上套设有回油密封圈。
所述机油进油孔位于所述机油回油孔的下方,所述机油回油孔的顶部与所述回油密封圈底部相抵,所述机油回油孔和所述机油进油孔均套设在环形的进油密封圈内,所述机油回油孔的底部与所述进油密封圈的环形内壁相抵。
所述进水密封圈和所述回水密封圈均由氢化丁腈橡胶制成,所述进油密封圈和所述回油密封圈均由丙烯酸酯橡胶制成。
所述支座壳体由铝合金材料压力铸造成型。
所述第二安装面的上部和下部分别设有定位销,所述冷却器本体通过定位销与所述第二安装面固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89155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摩托车空气组合阀
- 下一篇:一种汽轮发电机组联合冷却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