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发动机手动试漏封堵板有效
申请号: | 201520973065.4 | 申请日: | 2015-11-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5120320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3-30 |
发明(设计)人: | 曹金贵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M3/02 | 分类号: | G01M3/02 |
代理公司: | 北京维澳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252 | 代理人: | 张春雨;逢京喜 |
地址: | 230601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发动机 手动 封堵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发动机制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发动机手动试漏封堵板。
背景技术
发动机的试漏操作一般在进气歧管未安装时进行,在试漏时需要对发动机进气口进行封堵。
在大批量生产时,一般情况下采用自动封堵进行试漏,发动机进入工位后,首先通过精定位机构对发动机进行精确定位,然后自动封堵机构在气缸的作用下自动对发动机进气口进行封堵。但是在小批量试制或发动机产能不高的情况下,如果采用全自动封堵机构进行发动机试漏,试漏成本会比较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发动机手动试漏封堵板,以降低小批量试制或发动机产能不高的情况下,发动机的试漏成本。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发动机手动试漏封堵板,包括板体和气管接头,所述板体上具有缸盖固定孔和通气孔,所述气管接头连通于所述通气孔处,所述板体上具有与发动机缸盖密封连接的密封面。
优选地,上述发动机手动试漏封堵板中,所述密封面上具有密封圈容置槽,所述板体通过放置于所述密封圈容置槽内的密封圈与发动机缸盖密封连接。
优选地,上述发动机手动试漏封堵板中,所述密封圈容置槽为收口槽,沿着所述密封圈容置槽的深入方向,所述密封圈容置槽的横截面尺寸逐渐增大。
优选地,上述发动机手动试漏封堵板中,在所述密封圈容置槽的纵截面上,密封圈容置槽的侧壁为直线结构。
优选地,上述发动机手动试漏封堵板中,所述密封圈容置槽的底壁为平面结构。
优选地,上述发动机手动试漏封堵板中,所述通气孔和所述气管接头均为多个,各所述气管接头一一连通于各所述通气孔处。
优选地,上述发动机手动试漏封堵板中,所述板体的侧壁上固定吊环。
优选地,上述发动机手动试漏封堵板中,所述吊环形成于吊环螺栓上,所述吊环螺栓与所述板体螺纹配合。
优选地,上述发动机手动试漏封堵板中,所述气管接头与所述板体螺纹配合。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发动机手动试漏封堵板包括板体和气管接头,板体上具有缸盖固定孔和通气孔,气管接头连通于通气孔处,板体上具有与发动机缸盖密封连接的密封面。使用该发动机手动试漏封堵板时,首先将通气孔对准发动机缸盖上的进气口,然后通过板体上的缸盖固定孔将板体固定于发动机缸盖上,使得板体与发动机缸盖密封,接着即可通过气管接头将气体引入发动机缸盖内,以此实现发动机的试漏。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发动机手动试漏封堵板可应用于小批量试制或发动机产能不高的情况,此时,仅采用结构比较简单的板体和气管接头,即可实现发动机的试漏。相比于背景技术中需要采用自动封堵机构的方案,该发动机手动试漏封堵板的成本更低,以此降低发动机的试漏成本。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发动机手动试漏封堵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结构的A-A向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发动机手动试漏封堵板的侧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1-板体、111-缸盖固定孔、112-通气孔、12-气管接头、13-密封圈、14-吊环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介绍。
如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发动机手动试漏封堵板,其包括板体11和气管接头12,板体11上具有缸盖固定孔111和通气孔112,气管接头12连通于通气孔112处,且板体11上具有与发动机缸盖密封连接的密封面。缸盖固定孔111设置为多个,通气孔112可仅设置一个,以此对应发动机缸盖上的一个进气口。气管接头12采用标准接头,其可插装于板体11上,但为了便于气管接头12的拆装,优选气管接头12与板体11螺纹配合。板体11与发动机缸盖的密封可通过放置在密封面与缸盖端面之间的密封件实现。
使用上述发动机手动试漏封堵板时,首先将通气孔对准发动机缸盖上的进气口,然后通过板体11上的缸盖固定孔111将板体11固定于发动机缸盖上,使得板体11与发动机缸盖密封,接着即可通过气管接头12将气体引入发动机缸盖内,以此实现发动机的试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97306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