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航空发动机旋流器雾化试验的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1521010204.X | 申请日: | 2015-12-08 |
公开(公告)号: | CN205246330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5-18 |
发明(设计)人: | 洪兵;乔惠芳;方志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M13/00 | 分类号: | G01M13/00 |
代理公司: | 成都科海专利事务有限责任公司 51202 | 代理人: | 吕建平 |
地址: | 610503 四川省成都市***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航空发动机 旋流器 雾化 试验 设备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航空发动机旋流器雾化试验技术,具体涉及一种用 于航空发动机旋流器雾化试验的设备。
背景技术
涡扇发动机运转,靠燃烧室中燃油燃烧产生的高温高压气体,从尾 部喷管喷出产生动力驱动,从而为飞机提供动力。因此,能否产生高温 高压气体及高温高压气体的质量对发动机的推力有直接影响。要产生满 足要求的高温高压气体,需要燃油在燃烧室中进行充分燃烧。研究证明, 燃油在雾化状态下燃烧效果最好。旋流器是将燃油从液态转变成雾化状 态的装置。旋流器通过上部内旋产生顺时针高速旋转的油气混合物以及 下部产生的逆时针高速旋转的空气,二者在旋流器出口处相互撞击,从 而使燃油达到雾化状态。旋流器是否能够将燃油完全转变为合格雾化状 态直接影响了燃油在燃烧室内的燃烧,导致高温高压气体质量受到影响, 从而影响发动机的性能。
为了提高发动机的可靠性,需要在旋流器装机前进行雾化模拟实验, 检查旋流器的雾化效果。目前企业生产中通常采用简易工装以清水代替 燃油来模拟旋流器的雾化试验,试验中代替燃油的水只通过直流喷嘴进 入旋流器,辅助喷嘴封死,即未按燃烧室真实的工作状态进行模拟试验, 且工装夹具密封性能不好,存在漏气漏油现象,旋流器也无角向定位装 置,导致直流喷嘴插入旋流器中主油路进油口的位置无法固定,会出现 倒灌,试验水流无法完全进入旋流器产生旋转。因此模拟结果不能代表 旋流器的真实工作状态,不能完全正确地检测出雾化效果不好的旋流器, 将它们剔除。而雾化效果不好的旋流器装上发动机,就会影响发动机的 动力输出性能。
为了改善发动机的性能,提高旋流器的雾化合格率,生产实践中急 需提供能够对旋流器雾化状态进行试验的设备,以模拟旋流器在发动机 燃烧室内的真实工作状态,排除雾化效果不合格的旋流器,保证发动机 可靠运行。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与现状,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旨在提供一种用于 航空发动机旋流器雾化试验的设备,以模拟旋流器在燃烧室内的工作状 态,检测旋流器的雾化效果,排除雾化不合格的旋流器,提高装配到发 动机上的旋流器合格率,保证发动机可靠运行。
本实用新型用于航空发动机旋流器雾化试验的设备,包括设备柜体、 设置在柜体上的用于安装待试验工件旋流器的工装、试验操作控制台、 燃油供油系统、空气进风系统、油气分离排风系统以及设置在柜体内的 试验舱和油池,所述工装设置在实验舱上方柜体上,使安装在工装上的 待试验工件旋流器雾化油气出口对着下方的实验舱;所述燃油供油系统 进口端与油池连接,出口端通过两支路管分别与工装上的直流燃油进油 接管和辅助燃油进油接管连接;所述空气进风系统出口与工装上的进风 管连接;所述油气分离排风系统进口与实验舱连接,出风口与大气连接; 所述试验操作控制台与燃油供油系统、空气进风系统和油气分离排风系 统信号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燃油供油系统优先采用恒压燃 油供油系统;所述恒压燃油供油系统可由油泵和设置在油泵出口管路上 的储能器和调节阀构成;最好在储能器和调节阀后方的油泵出口管路上 设置过滤器,对排出的燃油进行过滤。
在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中,与工装上直流燃油进油接管和辅助 燃油进油接管连接的两支路管上最好均设计有控制阀和压力计。
在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空气进风系统的进风管道上优 先考虑设置空气过滤器和调压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油气分离排风系统优先考虑设 计成由排风管和设置在排风管内的除沫器构成。
在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实验舱优先设计成至少两侧舱 壁可目视观察的实验舱,在舱底部设置有除油填料层。
在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工装可考虑设计成包括安装 待试验工件旋流器的腔室,与燃油供油系统两支路管连接的直流燃油进 油接管和辅助燃油进油接管,以及与空气进风系统出口连接的进风管, 上述直流燃油进油接管和辅助燃油进油接管出口设计有喷嘴,两进油接 管出口上的喷嘴分别位于待试验工件旋流器的直流燃油进口处和辅助燃 油进口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未经成都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1010204.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成型机上模加热装置
- 下一篇:具有模具定位和自动开模功能的垫带硫化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