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制动上拉杆有效
申请号: | 201521028335.0 | 申请日: | 2015-12-10 |
公开(公告)号: | CN205344919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29 |
发明(设计)人: | 周乐;向志英;李晓军;马驰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车长江车辆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1H13/34 | 分类号: | B61H13/34 |
代理公司: | 北京华沛德权律师事务所 11302 | 代理人: | 房德权 |
地址: | 430212 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制动 拉杆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铁路货车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制动上拉杆。
背景技术
制动上拉杆,用于连接整车基础制动装置中的各种杠杆系等,当然,亦可用于其它连接处。其主要基于连接车体和转向架基础制动装置的制动上拉杆技术。
铁路货车在运行期间,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制动上拉杆与转向架、车体上的制动杠杆连接角度是不断变化的。如当铁路货车通过曲线道时,车体与转向架相对转动;装载工况由空车到弹簧压死时,车体与转向架相对垂向运动;空气制动、制动缓解、闸瓦车轮磨耗时,基础制动装置之间相对运动等。所以,制动上拉杆的连接必须有足够的柔性或摆动性,以保证在铁路货车运行期间不发生憋劲;当制动上拉杆须从车轴上方经过时,其还须有一定的刚性,以保证不会与车轴干涉。
目前,传统的制动上拉杆一般为中间一根圆钢,两端为间距28mm的双夹板式拉杆头的刚性拉杆(见附图1A),通过圆销与车体、转向架上的25mm厚的制动杠杆连接。此种制动上拉杆能保障拉杆与车轴的安全间距,但当车辆与转向架相对摆角大,且制动上拉杆长度短时,此种上拉杆的柔性和摆动性都非常有限,将无法满足铁路货车运行期间不憋劲的要求。
还有些制动上拉杆是由2个链蹄环或换向接头通过圆销与刚性拉杆连接组合而成(见附图1B-图1C)。这种组合式拉杆能满足不憋劲的要求,但因连接点过多且使用圆销、连接点离端部较远或换向接头体型较大等原因易发生拉杆、内部连接圆销或换向接头与车轴干涉的情况。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制动上拉杆,为更好的确保铁路货车运行期间不发生制动上拉杆连接憋劲和与车轴干涉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制动上拉杆,包括:拉杆头、拉杆圆钢、环形拉杆头、链蹄环;
所述拉杆圆钢的第一端固定连接拉杆头,所述拉杆圆钢的第二端固定连接所述环形拉杆头;
所述环形拉杆头中具有闭环孔,所述链蹄环穿过所述闭环孔,使得所述链蹄环和所述环形拉杆头能自由转动。
优选的,所述拉杆头和车体的杠杆或者转向架的杠杆连接。
优选的,所述拉杆头具体为单板式拉杆头。
优选的,所述拉杆头具体为夹板式拉杆头。
优选的,所述夹板式拉杆头设计有两个第一通孔,通过第一固定件和所述两个第一通孔的配合,可将所述夹板式拉杆头和所述车体的杠杆或者所述转向架的杠杆连接。
优选的,所述链蹄环和所述车体的杠杆或者所述转向架的杠杆连接。
优选的,所述链蹄环设计有两个第二通孔,通过第二固定件和所述两个第二通孔的配合,可将所述链蹄环和所述车体的杠杆或者所述转向架的杠杆连接。
优选的,所述单板式拉杆头和换向接头连接。
优选的,所述环形拉杆头由圆钢折弯而成。
通过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或者多个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或者优点:
本实用新型涉及公开了一种制动上拉杆,包括:拉杆头、拉杆圆钢、环形拉杆头、链蹄环。由于链蹄环与环形拉杆头之间无圆销限制,能多方位转动,使得制动上拉杆具有很好的摆动性,杜绝了铁路货车运行期间可能出现的制动上拉杆连接憋劲问题;该制动上拉杆内部只有一处活动连接,其连接不需圆销且连接处靠近端部,环形拉杆头体型又小,保障了拉杆与车轴的安全间距。
附图说明
图1A-图1C为现有技术提供的制动上拉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2A-图2B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制动上拉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3A-图3B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制动上拉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4A图4B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制动上拉杆和其他部件的连接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夹板式拉杆头1、拉杆圆钢2、环形拉杆头3、链蹄环5、单板式拉杆头4。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中的技术人员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作详细描述。
参见图2A-图2B,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制动上拉杆,包括:拉杆头、拉杆圆钢2、环形拉杆头3、链蹄环5。
拉杆头主要用来和车体的杠杆或者转向架的杠杆连接。
参看图2A,拉杆头可以是夹板式拉杆头1,也可根据铁路货车基础制动装置的设计需要修改为单板式拉杆头4(参看图2B)或其它型式拉杆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车长江车辆有限公司,未经南车长江车辆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102833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