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传动轴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521028354.3 | 申请日: | 2015-12-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5371271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7-06 |
发明(设计)人: | 李小麟;林进周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小麟;林进周 |
主分类号: | F16C3/02 | 分类号: | F16C3/02;F16D1/068 |
代理公司: | 长春市吉利专利事务所 22206 | 代理人: | 李晓莉;王显文 |
地址: | 中国台湾桃园***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传动轴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传动轴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可利用碳纤维材料来减少传动轴重量并可有效提高承受扭力值的传动轴结构。
背景技术
汽车的运作系统基本上是由引擎、变速箱、传动轴、差速器与轮轴等部分所组成,但不论引擎与轮轴间的配置方式为何,其传动轴的设置是相对的重要,透过传动轴的设置才可将引擎的动力经由离合器、变速箱传动到差速器及轮轴等部件,因此,传动轴的损坏、磨损、变形以及失去动平衡,都会造成汽车在行驶中产生异响和振动,严重时会导致相关部件的损坏。
一般的现有技术的传动轴主要具有一管体及两接头,而其管体及接头都是使用金属材料如铁来制成,而其管体与接头间再以热焊来接着固定,以使其传动轴可以承受相当的扭力,但金属材料的使用会增加整体的重量,更尤其扭力值提高时需要增加其管壁厚度,因此碳纤维材料已渐渐被使用到传动轴的管体上,但碳纤维材料为管体时,其需与两金属接头进行接合的动作,而碳纤维材料与金属间并无法以热焊的方式来接着,因此通常都是以管体直接套设在接头上并胶着的方式来接合。
又其中该管体与接头间的结合方式仅是以套设及黏着方式固定,但超过其可承受的扭力值时,其管体便会滑动于接头甚至脱落等问题产生,另外,因为胶材会有最低温的极限温度,若在寒带国家其胶材非常容易因为超过极限温度而崩解的现象产生,而在胶材崩解的状况下,其管体便无法固定或限位于接头上,进而发生滑动的现象。
因此,有许多厂商便在其管体与接头接合处直接套设一套筒来加强其接合处,或者以管体组设于接头外表面凹陷处再以套筒套设接合处,而后再于套筒与接合处间以胶材进行黏合,但其套筒在使用上经过本实用新型人的使用及高扭力传递的实验后,其套筒还是会因为高扭力而崩坏,更且其套筒的设置在模具成形及组装上相当的不便。
所以,本领域急需一种新的科学技术来解决这一现状。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和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利用碳纤维材料来减少传动轴重量以减轻传动负载的传动轴结构。
一种传动轴结构,其特征在于:
包括
一碳纤维管体,该碳纤维管体两端分别形成有一第一端部及一第二端部,该第一端部位置处形成有相互交错设置的复数第一凸齿及复数第一卡槽,而该第二端部位置处形成有复数相互交错设置的复数第二凸齿及复数第二卡槽;
两接头,各接头分别组设于第一端部及第二端部位置处,且各接头分别具有一外环部及一内环部,该外环部与内环部间具有相互交错形成的复数第一嵌部及第二嵌部,其一接头的第一嵌部及第二嵌部结合所述第一卡槽与第一凸齿,另一接头的第一嵌部及第二嵌部结合所述第二卡槽与第二凸齿,且该内环部穿设所述碳纤维管体内并于外侧壁形成有复数结合槽。
其中所述碳纤维管体与所述内环部间具有一胶体,而该第一卡槽及第二卡槽垂直卡设于所述第一嵌部,与该第一凸齿及第二凸齿垂直卡设于所述第二嵌部,而该第一嵌部与该第一卡槽及第二卡槽间具有所述胶体,及该第二嵌部与该第一凸齿及第二凸齿间具有所述胶体。
其中所述碳纤维管体为碳纤维复合材料一体成形,且该碳纤维管体于第一端部及第二端部位置处包设有金属构件,且该金属构件穿设有复数孔洞。
其中所述两接头为金属材料一体成形,而该外环部一体延伸所述第一嵌部及所述第二嵌部及所述内环部,该第一嵌部及第二嵌部凹陷于所述外环部,并该第一嵌部相对形成于第二嵌部与外环部中段位置处。
其中所述结合槽以复数环状沟槽形成于内环部外侧壁。
其中所述结合槽以复数圆形孔槽形成于内环部外侧壁。
其中所述结合槽以复数环状沟槽结合复数直向沟槽形成于内环部外侧壁。
其中所述其一接头上设置有复数结合孔与一转接装置或一变速箱装置其中任一组设。
其中所述另一接头上设置有一枢轴与一差速器装置组设。
通过上述设计方案,本实用新型可以带来如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利用碳纤维材料来减少传动轴重量以减轻传动负载的传动轴结构。有效提高可承受扭力值提高传动效能的传动轴结构,可方便组装且可减少制作成本的传动轴结构。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说明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立体组合示意图。
图2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3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局部剖视示意图一。
图4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局部剖视示意图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小麟;林进周,未经李小麟;林进周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102835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