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机动车和用于机动车的车后部模块有效
申请号: | 201580015318.X | 申请日: | 2015-03-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6132812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4-10 |
发明(设计)人: | H-J·朗霍夫;S·鲁吉斯;T·乌尔班;D·戴克;S·恩德勒;P·施利希特 | 申请(专利权)人: | 奥迪股份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21/15 | 分类号: | B62D21/15;B62D25/08;B62D29/00;B62D4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中咨律师事务所11247 | 代理人: | 金林辉,吴鹏 |
地址: | 德国因戈***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机动车 用于 后部 模块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机动车,所述机动车具有车身,所述车身具有至少两个后部的、分别形成用于碰撞力的初级负载路径的纵梁,其中,所述机动车具有能作为子部件预装配的车后部模块,所述车后部模块能在完成车身焊装之后在车辆装配的范围内与所述车身相连接。本发明还涉及一种用于机动车的车后部模块。
背景技术
从文献DE102012205967中已知一种承载结构组件,其设置用于与机动车的箱形车架相连接,其中,该承载结构的单个部件具有用于底盘部件的容纳部。
从文献DE102006040837A1中已知,对车轮制导的多连杆布置结构的连杆利用其背对相应车轮的端部在没有中间连接后轴梁的情况下直接固定在车身结构处。
从文献EP2114753中已知一种用于机动车的轴梁,其中,用于接纳底盘部件的装置被构造成铸件,并且借助于横梁将左侧的铸件和右侧的铸件相互连接。这种轴梁借助于可弹性变形的支承件与副车架或后轴梁类似地与车身螺旋连接在一起。
从文献JP2010-247622A中已知一种尾部车身结构,在该尾部车身结构中,借助于设置在白车身上的、在备胎槽的区域中的辅助纵梁,与在机动车装配期间固定在车身上的副车架相结合地,构造有附加于车身纵梁的二级负载路径。在车辆尾部的这种设计中不利的是,二级负载路径由在车身焊装时引入的梁和随后才装配的后轴梁组合而成。后轴梁借助于螺纹连接结构被连结在车身处。由此,沿着负载路径产生不期望的台阶,其中,必须通过螺纹连接结构传递出现的力。为了公差补偿的目的,这种螺纹连接结构具有很大的径向间隙,以便实现可靠地将后轴梁装配在车身处。由此,不总能保证:在尾部碰撞的情况下力直接通过二级负载路径被引入车辆底部中。相反地,在碰撞情况下冲击式的力可导致,为了能够可靠地传递碰撞力,首先必须使螺纹连接结构在其螺纹孔中实现形状配合的止挡。在此存在的风险是,这种螺纹连接结构被破坏并且不再能实现可靠的力传递。此外,如此设计的车辆尾部结构不具有期望程度的灵活性,这意味着,对白车身有影响的可能的车辆变型方案必须在焊装阶段中便已借助受控地引入的车身部件和在车身焊装中的相应变化的制造、例如改变的点焊顺序而实现。
由US 2013/0249243A1已知一种支撑结构,该支撑结构将作用到车辆尾部上的尾部或侧面碰撞力分配到车身纵梁上。
由WO 2006/114525A1已知机动车的车后部结构,其中,在车辆横向上观察,在尾部纵梁之间附加地设有加强件。
由US 2006/0214414A1已知一种具有车身的机动车,所述车身具有至少两个后部的、分别形成用于碰撞力的初级负载路径的纵梁,其中,所述机动车具有能作为子部件预装配的车后部模块,所述车后部模块能在完成车身焊装之后在车辆装配的范围内与所述车身相连接。
发明内容
与此相比,本发明的目的是,避免现有技术的缺点,并且在提高的碰撞安全性的同时在白车身上或在车身焊装时相对于现有技术实现车辆尾部的尽可能轻的结构。此外,本发明应实现的目的是,降低在机动车装配时所需的物流成本和所需的装配成本并且帮助减少在白车身或车身焊装范围内的变型方案数量。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实现一种用于机动车车后部的可在很大范围内预装配的子部件,其实现了减少白车身结构的变型方案的增加,这些变型方案与机动车的配备变型方案相关,例如与现有的驱动方案(例如前轮驱动、后轮驱动或全轮驱动)相关,与现有的驱动类型(例如借助于内燃发动机、电机或混合动力驱动装置进行驱动)相关,和/或与不同的配备变型方案相关。
该目的通过具有下述特征的机动车实现。
此外,特别是最后所述的目的通过具有下述特征的车后部模块实现。
根据本发明的机动车具有车身,该车身具有至少两个后部的、特别是白车身侧的纵梁,所述纵梁分别形成一用于碰撞力的初级负载路径。机动车具有可预装配成子部件的车后部模块,该车后部模块可在完成车身焊装/白车身制成之后在车辆装配的范围内与车身相连接。机动车的突出之处在于每个车辆侧具有至少一个承载结构和至少一个从所述承载结构朝向机动车尾部延伸的支承体结构,承载结构用于固定后部轮悬架的底盘部件,支承体结构用于接收碰撞力,其中,承载结构和支承体结构一起在每个车辆侧形成至少一个用于碰撞力的、特别是用于尾部侧的碰撞力的二级负载路径。此外,承载结构的在行驶方向上位于前面的端部区域可与第二支承体结构可拆松地相连接,其中,第二支承体结构在行驶方向上向前延伸并且可在其前端部区域处与车身客舱的底部结构相连接,从而二级负载路径被完善构造成从车辆尾部一直伸到车身的地板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奥迪股份公司,未经奥迪股份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80015318.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