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下颌根尖下截骨术定位导板有效
申请号: | 201610012418.3 | 申请日: | 2016-01-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5662525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5-03 |
发明(设计)人: | 胡芝爱;邹淑娟;祝颂松;戎鑫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B17/15 | 分类号: | A61B17/15;A61B17/56 |
代理公司: | 成都高远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22 | 代理人: | 谢一平 |
地址: | 610065 四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下颌 根尖 下截骨术 定位 导板 | ||
本发明公开一种下颌根尖下截骨术定位导板及其制作方法,该产品属于辅助医疗器械,包括定位咬合板(1)、连接杆(2)、定位板(3)、截骨线导板(4),所述定位咬合板(1)下表面设置初始牙印(13),定位咬合板(1)与定位板(3)通过连接杆(2)连接,所述定位板(3)上设有两个螺钉孔(31),所述截骨线导板(4)与定位板(3)连接。本发明填补了下颌根尖下截骨术中无引导切骨定位装置这一领域的空缺,应用本发明辅助实施手术可避免目前根尖下截骨术最常见的并发症的发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辅助医疗器械,特别设计下颌根尖下截骨术用的定位导板。
背景技术
根尖下截骨术作为正颌外科的经典术式用来治疗各类颌骨畸形,尤其是用于成人骨性双颌前突的矫正。双颌前突是临床常见的牙颌面畸形之一,在我国广东地区双颌前突面型尤为常见。双颌前突常表现为凸面型(俗称“龅牙”),上下颌骨或牙槽骨前突,上下前牙唇倾,唇肌松弛,开唇露齿,在自然状态下上下唇无法闭合。患者常因其影响美观与功能前来就诊。下颌根尖下截骨术通过拔除下颌第一前磨牙,后退下颌前部牙-骨段,能迅速、有效的改善患者的容貌美观,帮助患者重塑自信。
在下颌根尖下截骨手术中,正颌医生通过记录上下牙列终末咬合关系的定位合板来确定患者下颌前段骨块的最终位置。终末定位合板仅记录了牙列的终末咬合关系,不能直观的反映出上下颌骨需切除的骨块位置及大小,正颌医生只能根据模型分析的数据结合自身的经验,在术中切除拔牙区域的骨块,然后应用定位合板来确定上下颌前段骨块的最终位置。由于没有辅助定位切骨线的装置,术中实施切骨时易出现以下情况:骨块切除过多,影响骨断端愈合,需要重新植骨;骨块切除过少,阻挡前段牙列就位于终末定位合板,需反复调磨前后段骨块直至前段牙列完全就位;颏神经出口位于下颌前磨牙根尖下方,下颌切骨易损伤颏神经。
因为术中正颌医生不能直观的直视牙根的位置,下颌根尖下截骨术最常见的并发症是术中损伤牙根,导致牙髓坏死、牙齿变色、牙齿松动等,术后需进行牙髓治疗、牙齿美白与松牙固定;其次是骨切开时过于接近牙根,导致牙根暴露。
发明内容
本发明涉及一种下颌根尖下截骨术的切骨线定位导板及其制作方法,以填补下颌根尖下截骨术中无引导切骨定位装置这一领域的空缺,应用本发明辅助实施手术可避免目前根尖下截骨术最常见的并发症的发生。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发明包括定位咬合板、连接杆、定位板、截骨线导板,所述定位咬合板下表面设置初始牙印,定位咬合板与定位板通过连接杆连接,所述定位板上设有两个螺钉孔,所述截骨线导板与定位板连接。
使用方法:
1.术前应用环氧乙烷对下颌根尖下截骨术定位导板各个部件进行冷消毒灭菌;
2.正颌医生术中拔除患者下颌第一前磨牙,剥离下颌前段骨面软组织,暴露下颌前段骨表面;
3.将定位咬合板就位与患者下牙列,使定位板完全贴合于下颌前段骨表面;
4.用骨钻沿螺钉孔内径预先钻孔,螺钉沿螺钉孔内径拧入使定位板固定于下颌前段骨面;
5.用往复锯紧贴截骨线导板截骨平面进行锯骨,最后锯与定位板相连的部分,与截骨线导板形状相同的骨块即为需切除的骨组织,取出沿截骨线导板切除的骨块,离段下颌前段骨块;
6.将终末定位咬合板(不含在本发明内)就位于下颌后牙段,使下颌前段牙列完全就位于终末咬合定位板下颌前段牙印,然后用固位螺钉和钛板将下颌前段骨块进行固定。
优选的,所述定位板设置非圆形的插槽b,所述连接杆一端与插槽b适配。
优选的,所述定位咬合板前端设置翼板,所述翼板设置非圆形的插槽a,所述连接杆的另一端与插槽a适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大学,未经四川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01241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金属异物取出钳
- 下一篇:一种血管吻合板及其使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