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检测人类JAK2基因V617F突变的引物、探针及试剂盒在审
申请号: | 201610013548.9 | 申请日: | 2016-01-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5441573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3-30 |
发明(设计)人: | 朱峰;邹芳;段卫涛;赵平锋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海吉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2Q1/68 | 分类号: | C12Q1/68;C12N15/11 |
代理公司: | 北京汇泽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8 | 代理人: | 程殿军;张瑾 |
地址: | 430000 湖北省武汉市东湖技术***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检测 人类 jak2 基因 v617f 突变 引物 探针 试剂盒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物技术领域,具体涉及用于检测人类JAK2基因V617F突变的引物、探针及试剂盒。
背景技术
骨髓增殖性肿瘤(myeloproliferativeneoplasms,MPN)的单病种发病率大多在1/10万以下,属于罕见疾病。近10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医疗条件的改善,已发现的MPN患者总数增加了三倍左右。JAK2基因在PV、ET、IMF中具有较高的突变几率(依次为~90%、~50%、~50%)。
JAK2是一类酪氨酸蛋白激酶,与造血生长因子受体结合后,通过信号转导子和转录激活子(STAT)来影响基因的转录调节(JAK-STAT途径)。JAK2基因V617F是在第14外显子617位点发生的点突变(G1849T),缬氨酸(valine,V)被苯丙氨酸(phenylalanine,F)取代。Val617位于JH2(假激酶区),JH2与JH1(激酶区)结合并抑制其活性;V617F突变使JH2失去了对JH1激酶活性的抑制作用,导致了JAK2的持续活化,在无需配体和造血生长因子受体结合的情况下,导致造血细胞的异常增生。
骨髓增殖性疾病(MPD)的遗传学基础长期不明,直到2005年研究人员在本类疾病中发现存在JAK2点突变(V617F),才使MPD的诊治进入了一个新纪元。除在体检中发现外周血异常而跟踪复查并确诊的患者外,本病的漏诊、误诊率很高。因此,JAK2基因是否存在突变对患者的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2008年,随着对MPD的肿瘤本质得到确认,WHO将MPD改名为MPN,并在修订的2008WHO分类系统中,将是否存在JAK2基因V617F突变列入MPN(包括PV、ET、IMF)的诊断标准。
目前检测基因突变的方法主要有测序法、溶解曲线法和液相芯片法。直接测序的灵敏度低,检测灵敏度只有20~30%;实验操作复杂,检测效率低、样品易污染,通常要1~2天才可出检测结果。特别是对于小样本的检测,直接测序的方法几乎无法实现其准确检测,会导致大量漏检及假阴性的发生。而不管是染料溶解曲线还是探针溶解曲线法,都无法有效区分同一位点的多种突变类型。液相芯片法操作过程复杂,且容易污染,假阳性率高。
近年来,随着核酸扩增技术的不断优化,国外开始报道采用外周血标本检测游离DNA中基因突变的方法。外周血取样不仅取材简便,且检测准确度与组织标本的结果符合率较高。这不仅极大的促进了靶向药物基因突变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也使以游离DNA为靶分子对临床药物疗效及预后进行实时检测成为研究的热点。但外周血中癌细胞突变DNA存在于大量野生型基因背景中,其比例较低。因此,需要高性能的检测技术来实现低突变含量的检出。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检测技术出现的灵敏度低、检测时间长、检测效率低、样本易污染、假阳性率高等问题,本发明提供了用于检测人类JAK2基因V617F突变的引物和探针,灵敏度高,特异性强,有效避免假阳性。本发明还提供了包括上述引物和探针的试剂盒,检测方便快速,操作简单,结果易读,适用范围广。
本发明提供的用于检测人类JAK2基因V617F突变的引物和探针,其核苷酸序列如下:
突变上游引物JW1-F:SEQIDNO:1,
突变下游ARMS引物JM1-R:SEQIDNO:2,
检测探针JW1-P:SEQIDNO:3,
阻断探针JW1-B:SEQIDNO:4;
其中,检测探针核苷酸序列5’端标记有荧光基团,3’端标记有淬灭基团;阻断探针的核苷酸序列5’端经过双脱氧修饰,3’端标记有淬灭基团。
表1:JAK2基因V617F热点突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海吉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武汉海吉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013548.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