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通透肋式连拱隧道的施工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610016628.X | 申请日: | 2016-01-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5626083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01 |
发明(设计)人: | 房涛;尤吉;车承志;易岳林;陈修和;王飞;陈善雄;余飞;吴华;陈政;韩洋洋;王雨阳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省交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D9/00 | 分类号: | E21D9/00;E21D11/00 |
代理公司: | 安徽省合肥新安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4101 | 代理人: | 何梅生 |
地址: | 230088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通透 肋式连拱 隧道 施工 方法 | ||
1.一种通透肋式连拱隧道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A:拱顶山坡注浆加固:
隧道开挖前,沿线路走向的拱顶山坡面上布置5~6排注浆钢管及5~10排注浆小导管, 注浆管以水平向下倾斜25°的角度钻入,钻孔轴线与线路走向正交,注浆钢管长度延伸至洞身 系统锚杆加固范围内,两者形成连续的加固体系;注浆管打入围岩后,水泥砂浆通过注浆孔 充填注浆管与岩层之间的缝隙及围岩内部裂隙,共同起到加固拱顶边坡岩层的作用;
步骤B:中导洞开挖:
采用台阶法开挖中导洞;
步骤C:中导洞临时支护:
采用早强混凝土及工字钢钢拱架,并布设钢筋网;其开挖面布置支护锚杆,实现中导洞 临时支护;
步骤D:中隔墙浇筑:
中隔墙为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隔墙与左、右洞相临的二次衬砌层先期整体浇筑,形成整 体式中隔墙,中隔墙顶部与中导洞顶紧密接触;
步骤E:横向钢支撑及中导洞回填:
采用浆砌片石进行回填,回填高度为自中隔墙底以上3.6m,横向临时支撑采用钢支撑, 设置在中隔墙靠右洞一侧;
步骤F:左洞临时坡面开挖:
开挖扩大基础边线周围的山坡面,形成操作平台,并采用喷射混凝进行临时边坡防护;
步骤G:扩大基础浇筑:
扩大基础采用机械开挖和爆破方式,至设计高程后做地基承载力试验;扩大基础为台阶 形钢筋混凝土结构,沿线路纵向通长布置,其底部布有注浆小导管,采用梅花形布置,管心 之间有间距用以增加基础的水平承载力;
步骤H:左洞侧导洞开挖:
采用台阶法施工,机械或弱爆破的方式开挖左洞侧导洞;
步骤I:左洞侧导洞临时支护施工:
临时支护采用早强混凝土及工字钢钢拱架,并布设钢筋网;
步骤J:左洞坡面围岩开挖:
采用台阶法施工,机械或弱爆破开挖;
步骤K:左洞仰拱施工:
左洞开挖完毕后,初喷早强混凝土,并采用早强混凝土及工字钢钢拱架支护;
步骤L:模注左洞肋梁、纵梁及二次衬砌:
采用整体式台车全断面整体模注左洞内侧二次衬砌、拱顶纵梁、肋式拱梁、防撞墙;左 洞二次衬砌为钢筋混凝土壳体结构,肋式拱梁为1/4圆弧形钢筋混凝土结构,肋式拱梁的梁 体截面为长方形;
每循环整体模注按6m~9m的长度推进,预留3m~4m的操作空间,尽量增加使2根肋梁 一次成型的循环数,以保证结构的整体性,增强稳定性;多个肋梁形成通透式开间,各片肋 梁的顶端与所述拱顶纵梁相连,各片肋梁的底部与所述防撞墙相连;左洞二次衬砌与中隔墙 墙肩相连;
步骤M:右洞侧导洞开挖:
采用台阶法施工,机械或弱爆破开挖;
步骤N:右洞侧导洞临时支护施工:
采用早强混凝土及工字钢钢拱架,并布设钢筋网,并在开挖面布置支护锚杆;实现右洞 侧导洞的临时支护;
步骤O:右洞拱部围岩开挖:
控制开挖循环进尺和及时支护,并注意量测洞内、地表变形。
步骤P:支护施工及钢拱架架设:
拱部围岩开挖后,及时进行支护和架设钢拱架;初期支护层采用早强混凝土,并布设钢 筋网及工字钢钢拱架;钢拱架与开挖轮廓之间、钢拱架之间均需喷射混凝土充填密实;
步骤Q:右洞核心土开挖:
初期衬砌完成后,分台阶逐步开挖预留核心土,并对隧道轮廓开挖面进行衬砌、钢拱架 和注浆锚杆施工;
步骤R:右洞仰拱施工:
右洞开挖完毕后,初喷早强混凝土,并采用早强混凝土及工字钢钢拱架进行支护;
步骤S:右洞模注混凝土:
右洞二次衬砌为钢筋混凝土结构,两端分别与仰拱和中隔墙墙肩两端相连,形成环形封 闭承载结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A中,注浆钢管采用外径108mm、 壁厚6mm的热扎无缝钢管,长度为15m,间距为2m×2m,呈梅花形布置;注浆小导管外径 50mm,壁厚5mm,长度为6m,间距为2m×2m,呈梅花形布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省交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未经安徽省交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016628.X/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