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通透肋式连拱隧道的施工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610016628.X | 申请日: | 2016-01-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5626083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01 |
发明(设计)人: | 房涛;尤吉;车承志;易岳林;陈修和;王飞;陈善雄;余飞;吴华;陈政;韩洋洋;王雨阳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省交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D9/00 | 分类号: | E21D9/00;E21D11/00 |
代理公司: | 安徽省合肥新安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4101 | 代理人: | 何梅生 |
地址: | 230088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通透 肋式连拱 隧道 施工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隧道工程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通透肋式连拱隧道的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中国山脉纵横,地形地势陡峻险要,地质条件复杂。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 山区高等级公路工程建设正在加速进行中,已成为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其中,沿 河谷、山谷修建的傍山道路占有相当的比重。
傍山道路线路走向与山坡面平行或斜交,以往多采用深挖路堑方案。由于受到山区陡峭 地形条件的限制,该方案往往需要大范围开挖山体,不仅对周围植被造成严重破坏,也带来 了高切坡稳定性问题,同时其支护和后期维护的费用也较高。
目前,浅埋傍山隧道逐渐取代传统的深挖路堑方案,成为傍山道路的一种主要结构型式。 浅埋傍山隧道的隧址区地表倾斜,隧道傍山开挖形成洞室,埋深较浅,基本为半明半暗洞室 结构。传统的浅埋傍山隧道修建技术主要存在两方面的技术难题,一是工程安全问题,二是 环境保护问题。浅埋傍山隧道围岩类别低,不能形成自然拱。其洞顶覆盖层薄、地面横坡较 陡、洞身承受显著的偏压荷载,洞室开挖影响范围波及到地表,故很容易造成隧道塌方、边 坡失稳甚至山体滑坡,大量隧道洞口段的塌方事故以血的教训说明,浅埋隧道以及深埋隧道 洞口段是隧道建设工程中的高风险区域。另一方面,对于浅埋傍山隧道,国内外常用的主要 有回填暗挖和棚洞等设计方案。回填暗挖方案采用高大结构物进行先期支挡后回填暗挖,而 对山坡变形未予以有效控制,造成支挡结构物承受过大的偏压力,对隧道结构物的稳定十分 不利。棚洞方案则采用先开挖山坡岩体后修筑棚洞,其实质与深挖路堑方案类似,存在植被 破坏和高边坡稳定性问题。传统的浅埋傍山隧道修建方案一直没有能很好地解决工程安全和 环境保护相互协调的问题。因此,浅埋傍山隧道稳定性和环境保护问题是该类隧道工程建设 中面临的主要技术难题。
为提高道路建设品质,兼顾工程与环境的协调,确保道路安全运行,亟待研发新的傍山 隧道结构型式。现有技术中,申请号为200810048633.4,发明名称为通透肋式拱梁隧道的专 利申请文件中公开了一种隧道结构,为通透肋式拱梁隧道;为了解决通透肋式拱梁隧道对环 境地质条件要求高的问题,并适应大跨度、双线通行的建设需求,进一步提出通透肋式连拱 隧道结构。
由于通透肋式连拱隧道主要适用于地表倾斜的傍山地段,覆盖层较薄、围岩类别较低, 偏压效应明显,开挖施工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冒顶、塌方等安全事故。开挖顺序、施工间距、 衬砌时机和支护方案决定着隧道围岩受力变形的的大小,以及隧道结构(二次衬砌、肋式拱 梁、中隔墙)的稳定性。现有技术(申请号为200810048634.9,发明名称:通透肋式拱梁隧 道施工方法)公开了一种通透肋式拱梁隧道施工方法,该施工方法采用横向管棚加固拱顶山 坡,洞身开挖采用预留岩拱分步开挖方式,围岩变形基本稳定后,整体模筑内侧拱圈二次衬 砌、拱顶地梁、防落石挡块、肋式拱梁、防撞墙,每一施工循环开挖进尺为10~12m,整体模 筑长度6~8m,形成了一套适应于通透肋式拱梁受力变形特征的施工方法,保证通透肋式拱梁 隧道结构的稳定。
但通透肋式拱梁隧道施工方法是适用于单洞隧道的一套方法,对于跨度更大的通透肋式 连拱隧道而言,面临更多更复杂的施工技术难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隧道采用更复 杂的异型结构,空间结构特征更为显著,不仅要考虑肋式拱梁的是施工稳定性,还要考虑中 隔墙、内洞衬砌结构的施工稳定性;二是隧道开挖面更大,扰动区域更广,对拱顶山坡及围 岩的支护技术要求更高:三是隧道施工力学行为的时空演化规律更复杂,既存在纵向推进的 时空效应问题,还存在左右洞推进的相互影响问题,施工工序和施工控制条件更复杂;
因此,根据通透肋式拱梁隧道的结构特征和受力规律,制定合理的开挖顺序、支护方式、 衬砌时机等施工工艺参数是保证该新型隧道成功实现的关键环节。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透肋式连拱隧道的施工方法,旨在 解决浅埋偏压地段,具有显著空间结构特征的肋式连拱异型隧道,在开挖面更大、施工力学 行为更复杂的条件下的隧道施工稳定性问题。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通透肋式连拱隧道的施工方法,包括下述步骤:
步骤A:拱顶山坡注浆加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省交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未经安徽省交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016628.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