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产L-色氨酸基因工程菌及其构建方法与用途在审
申请号: | 201610021610.9 | 申请日: | 2016-01-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5543154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5-04 |
发明(设计)人: | 吴涛;毛贤军;赵津津;王小霞 | 申请(专利权)人: | 廊坊梅花生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2N1/21 | 分类号: | C12N1/21;C12N15/70;C12P13/22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赵青朵 |
地址: | 065001 河北***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色氨酸 基因工程 及其 构建 方法 用途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微生物领域,涉及一种产L-色氨酸基因工程菌及其构建方法与用途。
背景技术
色氨酸,学名β-吲哚基丙氨酸(β-indolylalanine),是人体和动物生命活动中必 需的氨基酸之一,对人和动物的生长发育、新陈代谢起着重要的作用,被称为第二必需氨基 酸,广泛应用于医药、食品和饲料等方面。在医药领域,色氨酸是氨基酸输液的重要组分和 重要的医药中间体。在食品应用领域,色氨酸可用于强化食品,提高风味,也可用于面包促 进发酵。在饲料添加领域,当赖氨酸和蛋氨酸得以满足之后,色氨酸成为日粮重要限制性氨 基酸,补充外源色氨酸可以提高畜、禽、鱼类日粮内色氨酸的含量,改善日粮氨基酸组成和 比例,提高日粮蛋白质的价值和利用效率。
目前L-色氨酸的生产方法主要有四种,包括蛋白水解法、化学合成法、酶促转化法 和生物发酵法。蛋白水解法和化学合成法分别存在着原材料来源有限、生产工艺和步骤多、 光学拆分难且得率低、生产周期长等缺点,在工业生产中受到极大限制。酶促转化法具有终 产物积累量高、反应周期短、分离提纯容易等优点,是生产L-色氨酸的有效方法,曾被世界 各国广泛用于L-色氨酸的工业化生产。但酶促转化法生产L-色氨酸的底物L-丝氨酸和吲哚 的价格昂贵,且吲哚难溶于水,对色氨酸合成酶抑制强烈,影响转化率的提高,导致酶促转 化法生产L-色氨酸的成本居高不下。故生物发酵法是目前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L-色氨酸的 主要方法。
生物发酵法生产L-色氨酸的研究始于二十世纪60年代初期,但在之后相当长的一 段时期内达不到工业化生产的要求,主要原因是从葡萄糖到L-色氨酸的生物合成途径漫 长,其代谢流也比较弱,且L-色氨酸合成需要多种前体物(如L-丝氨酸,谷氨酰胺,PRPP等)。 另一方面,L-色氨酸生物合成途径中的代谢调控机制也比较复杂。
1979年,Tribe和Pittard利用DNA重组技术首次将trpE基因引入大肠杆菌 (Escherichiacoli),L-色氨酸产量达到1g/L(TribeDE,PittardJ.Hyperproductionof tryptophanbyEscherichiacoli:geneticmanipulationofthepathwaysleading totryptophanformation.ApplEnvironMicrobiol,1979,38(2):181–190.)。
此后,随着基因重组技术在微生物育种中的广泛应用,L-色氨酸生产菌株的筛选 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L-色氨酸产酸水平也得到了巨大提高。
1996年,Berry在大肠杆菌中高表达去除反馈抑制(feed-backresistance,fbr) 的aroGfbr和trpEfbrDCBA基因,发酵52小时产L-色氨酸近45g/L,过程最高糖酸转化率约为 22%(BerryA.ImprovingproductionofaromaticcompoundsinEscherichiacoli bymetabolicengineering.TrendsBiotechnol,1996,14(7):250–256.)。
1999年,Ikeda等在产L-色氨酸的谷氨酸棒杆菌(Corynebacteriumglutamicum) pIK9960中高表达tktA基因,增加L-色氨酸合成前体E4P的水平,从而提高L-色氨酸的合成 效率,发酵80小时的L-色氨酸产量达到58g/L(IkedaM,KatsumataR.Hyperproductionof tryptophanbyCorynebacteriumglutamicumwiththemodifiedpentosephosphate pathway.ApplEnvironMicrobiol,1999,65(6):2497–2502.)。
另外,以重组大肠杆菌为宿主菌生产L-色氨酸的授权专利还有WO9408031A1、 EP0293207、US4371614、US4588687、CN1289676C、CN100582220C和CN101622338B等。这些专 利保护其新构建的位点,也描述了它们不同发酵产酸的能力。
大肠杆菌可通过多种途径转运并磷酸化葡萄糖生成6-磷酸葡萄糖(图1),然后将 其导入糖酵解途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廊坊梅花生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未经廊坊梅花生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02161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