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中等富营养水体除磷控藻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0032462.0 | 申请日: | 2016-01-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5540808B | 公开(公告)日: | 2018-12-18 |
发明(设计)人: | 王志彬;黄绵松;樊文;武锁林;王文佳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绿景行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1/58 | 分类号: | C02F1/58;C02F1/28;C02F1/52;C02F11/00;E02F5/2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25 北京市朝阳***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中等 营养 水体 磷控藻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中等富营养水体除磷控藻的方法,它包括围隔、水体加药和搅拌、底泥清淤和底泥固磷等步骤。本发明将硅藻土和秸秆应用于富营养化水体的除磷处理,通过去除水体中的磷,破坏水体中的氮磷比从而逐步降低湖库中磷的浓度,加之清淤去除底泥中磷的富集,减轻底泥中磷对水体的释放,从而营造磷的限制生境,抑制水体中的藻类生长,减少藻类水华的频次和强度。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采用多级吸附沉淀和清淤,对磷进行逐级削减,工艺简单,经济有效,处理效果好。本发明特别适用于中等富营养化水平的中小型或大型富营养化水体的局部水域的除磷控藻,营造磷限制生境条件,能够显著改善水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资源环境保护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中等富营养水体除磷控藻的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大量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入河流和湖泊等地表水体,这些废水中携带大量营养盐。由于氮、磷等元素的排入,加上水体缺少必要的循环,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用于控制藻类生长的原位治理技术有通过减少光照水面、投放滤食性鱼类、种植水生植物等多种方式。由于效果难以有效管控及有效处置费用较高等问题,难以有效推广。根据研究表明,富营养化水体中磷浓度与叶绿素响应显著,磷是蓝藻水华的限制性控制因子,如何使得水体中磷能够有效控制,营造磷限制生境,从而减轻水体的富营养化程度,减少藻类的进一步繁殖。因此,水体中采用综合的控磷技术,有效控制水体中磷的含量,营造磷限制生境条件,进一步减少藻类的繁殖,引导生态系统向草型生态系统方向发展,构建良性循环的水生态系统,达到从根本上改善水质目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成本低,效率高,易操作的中等富营养水体除磷控藻的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对大范围中等富营养化水体难以控制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中等富营养水体除磷控藻的方法,它包括如下步骤:
(1)围隔:在待修复水域周围用固定桩插入水体底部硬质层中,在固定桩顶部和中部用钢索横向连接形成围栏结构;通过钢索将围隔布固定于围栏结构的内侧,使围隔布完全包围待修复的水域,使围隔内水体与围隔外水体在整个修复过程中完全隔离;
(2)水体加药和搅拌:采用船载投药器向围隔水域内投加硅藻土,并通过搅拌器使硅藻土与水体混合;投入的硅藻土形成絮状颗粒并沉淀后,向围隔水域内投加秸秆;
(3)底泥清淤:投加秸秆后,当围隔水域内底泥中磷含量大于500mg/kg时,采用环保绞吸式挖泥船对围隔水域内的底泥进行底泥清淤,清淤厚度为30~60cm;
(4)底泥固磷:底泥清淤后,将氧化铁、碳酸钙和其它无污染水域底取得的泥沙混匀后得到混合底泥,将混合底泥铺入清淤后的底泥中,厚度为5~12cm。
其中,所述的中等富营养水体是指富营养化指数为60~70的水体。
步骤(1)中,所述的固定桩插入硬质层中的深度大于1m,固定桩顶部高出待修复水域水面的高度大于0.5m。
步骤(1)中,所述的围隔布为不透水且具耐水性的布料,优选帆布。
步骤(1)中,围隔布底端与水体底部相接,围隔布高于待修复水域水面的拦水高度大于0.5m。
步骤(2)中,每立方米围隔水体中,硅藻土的投加量为70~100g;搅拌器的搅拌速度为400~600r/min,搅拌时间为15~30min;硅藻土的沉淀时间为40~60min。
步骤(2)中,秸秆的尺寸为2~5cm;每立方米围隔水体中,秸秆的投加量为30~60g。
步骤(4)中,氧化铁和碳酸钙质量比为1~4:1,氧化铁和碳酸钙的质量之和为混合底泥总质量的1~8%。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绿景行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未经北京绿景行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03246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