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低VOC无气味的环保汽车密封条橡胶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610044168.1 | 申请日: | 2016-01-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5504549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4-20 |
发明(设计)人: | 周国荣;苏怀生;井垒 | 申请(专利权)人: | 太仓冠联高分子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L23/16 | 分类号: | C08L23/16;C08L91/06;C08K13/02;C08K3/04;C08K3/34;C08K5/09;C08K3/22 |
代理公司: | 苏州华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232 | 代理人: | 何蔚 |
地址: | 215412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voc 无气味 环保 汽车 密封条 橡胶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橡胶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低VOC无气味的环保汽车密封条橡胶及其制 备方法。
背景技术
汽车橡胶密封条是汽车的重要零部件组成,承担着重要的功能,因此对汽车橡胶 密封条的需求也与日俱增。据统计,一辆汽车上装有密封条约6公斤,长度约100米。可见汽 车橡胶密封条的市场前景极为乐观。随着社会对人体健康及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视,汽车工 业除了对橡胶密封条基本的物理机械性能要求外,橡胶密封条产生的VOC(挥发性有机化合 物)也成为一个重要考核指标,VOC浓度过高时,容易引起急性中毒、致癌,严重伤害人体。而 国内目前受制于自身原材料、配方技术及加工技术的瓶颈,对于密封条产生有害气体(VOC) 及难闻气味两方面品质的缺陷始终无法克服。
国内现有汽车橡胶密封条存在VOC超标、气味大的缺陷。目前在低VOC、无气味的环 保汽车密封条上有一些论文期刊作为研究成果发表报道,但都未实现工业化生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低VOC无气味的环保汽车密封条橡胶, 使用环境下挥发气体及气味极低微,对人体及环境无害,使用寿命长。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低VOC无气味的环保汽车密封条橡 胶,由以下重量百分比的组分构成:
三元乙丙橡胶25~30%,
高纯净炭黑32~37%,
软化增塑剂15~19%,
补强填充剂10%~15%,
除味剂2~5%,
活性剂2~3%,
硫化剂0.2~0.3%,
促进剂0.65~0.95%,
流动助剂2~3%。
优选的,所述三元乙丙胶为SABICEPDM756。
优选的,所述高纯净炭黑为XT1029。
优选的,所述除味剂为苏州希诺斯实业有限公司的XNS~C1。
优选的,所述促进剂为苏州希诺斯实业有限公司公司的XNS~V1。其不产生亚硝 胺,气味轻微,属于环保型促进剂。
优选的,所述高纯净炭黑与三元乙丙橡胶的比例至少为1∶1。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低VOC无气味的环保汽车密封条橡胶的制备方法,依次包括以 下步骤:
(1)备料:根据所述的配比,将三元乙丙橡胶、高纯净炭黑、白色补强填充剂、软化 增塑剂、除味剂、活性剂分别称重后混合形成配料A,部分促进剂称重形成配料B,将硫化剂、 余下部分的促进剂、除味剂、其他助剂配在一起形成配料C;
(2)第一道混炼:将配料A投入密炼机混炼60~90秒后提锤清扫,然后压锤混炼60 ~90秒再次提锤清扫(温度140~150℃),然后压锤混炼60~80秒卸料(温度保证150~170 ℃)到开料机上出片,制成混炼胶A;
(3)第二道混炼:将第一道混炼制成的混炼胶A、配料B投入密炼机混炼60~80秒提 锤清扫,然后压锤继续混炼50~80秒(温度120~140℃),再次提锤清扫后继续混炼20~30 秒,经又一次提锤清扫再混炼30~60秒(温度130~150℃)卸料到开料机上出片,制成混炼 胶B;
(4)第三道混炼:将第二道混炼制得的混炼胶B和配料C投入密炼机混炼30~40秒, 然后在清扫后继续混炼30~50秒后卸料到开料机上出片,完成制备。
第(1)和(2)步骤中,分阶段进行混炼并保证混炼温度,可以保证有害气体挥发及 化学反应进行。
本发明选用SABICEPDM756橡胶作为胶料的主体材料,其自身无VOC产生、无气味; 采用高纯净炭黑,避免了橡胶常用炭黑自身污染、产生有害气体及气味的问题;而除味剂 XNS~C1的加入,能够有效防止部分气体的挥发;环保型促进剂XNS~V1的添加首先避免了 常用促进剂硫化后易产生VOC气体的缺陷,同时该促进剂硫化后不产生异味,保证了橡胶密 封条的无气味特征。
本发明具有低VOC、无气味、环保的特点,适合用于汽车密封条,在使用环境下挥发 气体及气味极低微,不会污染车内环境,对人体及环境无害。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太仓冠联高分子材料有限公司,未经太仓冠联高分子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04416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