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气瓶安全云的认证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610071281.9 | 申请日: | 2016-02-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5741215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7-06 |
发明(设计)人: | 邓志福 | 申请(专利权)人: | 无锡乾元智能安全技术研究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Q50/26 | 分类号: | G06Q50/26;G06Q30/00 |
代理公司: | 北京联瑞联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11 | 代理人: | 王俊 |
地址: | 214000 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安全 认证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气瓶安全云认证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社会经济的增长,近年来涉及气瓶的泄露、爆炸事故频频发生,造成了人员伤亡和大量财产损失,为社会公共安全造成了不良影响。国家政府相关部门加大了安全管理力度,发布了《特种设备安全法》,让气瓶管理有法可依。随之《气瓶安全技术监察规程》、《气瓶安全监察规程》为气瓶制造、销售、充装、使用、检验等环节气瓶安全规定了基本要求。有关气瓶的技术标准、管理制度随之逐步完善。
随着气瓶安全法律法规体系的不断健全,全国各地政府积极探索各种各样的气瓶安全信息化管理的模式,力求采用信息化管理的技术方式,来降低和杜绝气瓶事故的发生,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主要做法有:
1)、气瓶产权转移:规定气瓶只能由气瓶充装单位自有,社会流转瓶经过收购或者托管落实到具体充装单位,充装单位只能充装自有或托管气瓶,落实充装单位的主体责任。
2)、建立气瓶信息化管理系统:各地政府基于地级市、省、大区建立气瓶信息化管理系统,要求充装单位必须将气瓶信息录入系统进行注册登记,然后才能进行充装,力图在根本上约束气瓶充装单位充装许可要求的自有气瓶数量,为事故发生时确认气瓶产权提供数据保障。
3)、气瓶标识:为了满足气瓶信息化管理要求,各地政府、充装单位等相关企业投入巨资在气瓶上进行信息化标识,包括采用陶瓷、金属制作工艺的一维条码、二维条码,通过拉铆、黏贴到气瓶上,在充装环节扫描条码进行计算机识别,力图做到合格瓶开阀充装,不合格瓶不开阀充装。
为了准确识别气瓶,在北京、新疆等地采用了基于超高频率为915MHz的电子标签的气瓶管理体系,拟利用该类电子标签,在充装环节识读电子标签确定气瓶身份,做到合格瓶开阀充装,不合格瓶不开阀充装。在储存、配送环节识读气瓶电子标签,准确采集气瓶信息和配送信息,做到全程管理。
以上的各种气瓶安全管理方式,在以下环节上尚不能解决事实存在的技术问题:
1)、气瓶信息化管理的局限性
气瓶作为一种流动性非常大的压力容器,目前建立的气瓶信息化系统,都存在局限性。主要表现在:
a、数据局限性
目前建成的气瓶信息化管理系统,大部分是有区域性的,江苏省只存储江苏省的气瓶数据、天津市只存储天津市的数据,如果需要联合执法,需要进行异地数据的申请查询。虽然有些系统开发商声称可以全国追溯,但是如果将目前气瓶信息化管理系统进行气瓶数据合并又面临气瓶编码体系的不同产生气瓶与注册身份不能一一对应的问题。
b、功能局限性
目前建成的气瓶信息化管理系统,都是针对气瓶自身的出厂录入、注册登记、充装管理、检验管理和使用管理。对于气瓶使用过程中涉及到的旧瓶翻新、燃气泄露以及报废跟踪处理环节在技术上尚无解决方法。
c、操作对象的局限性
目前建成的气瓶信息化管理系统,都是针对气瓶生产厂家、充装单位、检验单位等专业从业人员使用,这些人群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经过培训可以熟悉使用信息化系统。然而气瓶的风险绝大部分存在于普通大众中,这些人未经过专业培训,对气瓶使用的专业知识知之甚少,正因为如此出现了大量使用环节的事故。目前的气瓶信息化管理系统并没有相应的技术保障措施。
2)、气瓶标识准确率的瓶颈
目前,在气瓶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中,均采用人工录入气瓶信息进行建档,包括气瓶编号、实际容积、实际重量、设计壁厚、最大充装量、水压试验压力、公称工作压力、制造日期、充装气体名称等相关参数,然后对建档后的气瓶进行加装条码或电子标签进行标识,存在大量人为的不确定性准确率很难保证,主要表现在:
a、气瓶制造厂
对于自己出厂的气瓶,部分经过正规检验合格的气瓶是人工准确录入。但存在未进行各项试验检验并合格的气瓶、未经过制造监督检验的气瓶,以及私自违规翻新的气瓶,就会采用套用合格气瓶身份的方式流入市场,在气瓶录入时就会录入虚假气瓶编号等气瓶身份信息。此时人为的作假行为在技术上不能控制。
b、充装单位
在安装电子标签或条码过程中,录入的时候发现身份相同的旧气瓶,大多采用修改气瓶编号的方式来规避,比如江苏省和天津省采用在重复气瓶编号后加“.”或“C”的方式。一则可以增加充装单位自有瓶注册登记数,二则可以在发生事故时灵活处理来规避自身的责任,这样就造成了气瓶信息化管理系统里的气瓶数据和实际流通的气瓶永远不能一一对应。
c、检验单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无锡乾元智能安全技术研究有限公司,未经无锡乾元智能安全技术研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07128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