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晶圆级封装结构及其制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0078264.8 | 申请日: | 2016-02-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5552054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2-27 |
发明(设计)人: | 饶杰;周海峰;文彪;凌方舟;蒋乐跃 | 申请(专利权)人: | 美新半导体(无锡)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L23/488 | 分类号: | H01L23/488;H01L23/52;H01L23/528;H01L21/60 |
代理公司: | 无锡互维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32236 | 代理人: | 庞聪雅 |
地址: | 214000 江苏省无锡***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晶圆级 封装 结构 及其 制造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半导体封装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晶圆级封装结构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微机电系统MEMS(Micro-Electro Mechanical System)器件近些年成长迅速,从单一功能发展到多功能集成,目前已有多种6轴和9轴集成器件问世。从功能集成技术上来看,分为SOC(System On a Chip,系统单芯片)和SIP(System In a Package,系统级封装)两种。
SOC是通过FAB工艺将全部功能集成到单颗裸Die(芯片)上,可实现高密度、高速、降低功耗等性能,然而其带来开发周期长,芯片良率低等问题,由于不同MEMS功能的FAB工艺/材料不尽相同,所以往往只能通过摊大集成裸die的面积来排布,因而芯片面积也比单一功能芯片大。
SIP是将各种单一功能裸die(晶片)通过封装技术组装到一个封装体内实现集成,可分为并排(side by side)组装和堆叠组装,有开发周期短、芯片良率高等优势,然而并排组装有封装面积大(比SOC还要大)、集成度低等问题;堆叠组装可获得很小的封装面积,尤其是晶圆级封装,能大大提升封装效率和降低成本,极具发展潜力,但目前实现上下堆叠圆片之间的互连方式多为金属键合技术,这对圆片的设计、键合工艺和耐温性都有特殊要求,导致其适用范围有较大局限性。
因为,有必要提出一种改进的方案来克服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晶圆级封装结构及其制造方法,其可以以低成本/小封装面积方式实现多功能集成IC(集成电路)/MEMS器件的制造。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晶圆级封装结构,其包括:堆叠圆片,其包括第一半导体圆片和第二半导体圆片,每个半导体圆片包括第一表面、与该第一表面相对的第二表面、集成于该半导体圆片上的多个半导体模块,各个半导体模块在半导体圆片的第一表面具有数个连接焊盘,第一半导体圆片的第一表面和第二半导体圆片的第一表面通过胶层键合,以形成第一半导体圆片和第二半导体圆片间的堆叠,其中,第一半导体圆片第一表面上的连接焊盘称为第一连接焊盘,第二半导体圆片第一表面上的连接焊盘称为第二连接焊盘;多个沟槽,其与第一连接焊盘和/或第二连接焊盘对应,并自所述第二半导体圆片的第二表面延伸至所述第二半导体圆片内;与所述多个沟槽分别对应的多个连接孔,其自对应的沟槽的底部贯穿至所述第一半导体圆片的第一表面;重分布层,其形成于所述第二半导体圆片的第二表面和/或所述沟槽上方,其包括与所述多个沟槽分别对应的多个重分布区,每个重分布区包括多个连接部和/或多个焊垫部,每个重分布区的连接部填充对应的连接孔。
进一步的,部分第一连接焊盘与部分第二连接焊盘对齐,与对齐的第一连接焊盘和第二连接焊盘对应的沟槽的底部暴露出对应的第二连接焊盘,与对齐的第一连接焊盘和第二连接焊盘对应的连接孔自对应的沟槽的底部依次贯穿下方的第二连接焊盘、胶层以暴露出对齐的第一连接焊盘。
进一步的,部分对齐的第一连接焊盘和第二连接焊盘通过所述重分布区的连接部电连接;或所述重分布区的连接部将所述重分布区的焊垫部以及对齐的第一连接焊盘和第二连接焊盘电连接。
进一步的,部分第一连接焊盘无与之对齐的第二连接焊盘,与此部分第一连接焊盘对应的沟槽,其贯穿所述第二半导体圆片;与此部分第一连接焊盘对应的连接孔自对应的沟槽的底部依次贯穿胶层以暴露出对应的第一连接焊盘;此部分第一连接焊盘通过所述重分布区的连接部与对应的焊垫部电连接。
进一步的,部分第二连接焊盘无与之对齐的第一连接焊盘,与此部分第二连接焊盘对应的沟槽的底部暴露出对应的第二连接焊盘;与此部分第二连接焊盘对应的连接孔自对应的沟槽的底部依次贯穿下方的第二连接焊盘、胶层,此部分第二连接焊盘通过所述重分布区的连接部与对应的焊垫部电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晶圆级封装结构还包括第一钝化层和/或第二钝化层,所述第一钝化层在重分布层下以覆盖形成有沟槽的第二半导体圆片的第二表面,所述连接孔还贯穿该第一钝化层;所述第二钝化层形成于所述重分布层上方以覆盖所述连接部,该第二钝化层具有暴露所述焊垫部的开口。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美新半导体(无锡)有限公司,未经美新半导体(无锡)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07826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