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节能赛车车架有效
申请号: | 201610102822.X | 申请日: | 2016-02-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5620553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4-03 |
发明(设计)人: | 彭美春;李嘉如;秦真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B62D21/18 | 分类号: | B62D21/18 |
代理公司: | 广州粤高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44102 | 代理人: | 林丽明 |
地址: | 510006 广东省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节能 赛车 车架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车架是一种用于节能竞技赛车的承载基体,承载赛车行驶时车手、发动机、车身、转向结构等的重量以及车轮的支撑力、工作载荷的作用力等,本发明属于车辆轻量化节能技术。
背景技术
现有的节能赛车车架为了轻量化、节能多采用铝合金管制作,铝合金管横截面有方型、圆型、角型等。方管是赛车车架构件较多采用的横截面形状,具有较好的抗弯与抗扭能力,但截面模数较少。圆管能承受较大的扭转应力,但截面模数较少,外表面非平面较难焊接。角型管抗扭性能较差,当载荷作用点不在弯心或横截面主轴平面时,易发生斜弯曲,产生较大变形。槽型管具有较好的抗弯与抗扭能力,未见有应用于节能赛车中。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紧凑,质量轻,成本低,强度刚度均满足功能要求的节能赛车车架。本发明车架能够很好地承载赛车车手、发动机、车身等部件的重量以及车轮的支撑力、工作载荷的作用力,保证赛车操纵平稳性与行驶安全性,通过车架轻量化,实现车辆运行节能目的。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包括有第一下横梁、第二下横梁、第三下横梁、第四下横梁、第一上横梁、第二上横梁、第一纵梁、第二纵梁、第一立柱、第二立柱、第三立柱、第四立柱、第四支撑杆、第五支撑杆、第六支撑杆、第七支撑杆、第八支撑杆、横板,其中第一下横梁、第二下横梁、第三下横梁、第四下横梁的两端均分别与第一纵梁及第二纵梁连接;第一上横梁的一端与第一立柱的上端连接,第一上横梁的另一端与第二立柱的上端连接;第一立柱的下端及第二立柱的下端分别与第一下横梁的两端连接;第二上横梁的一端与第三立柱的上端连接第二上横梁的另一端与第四立柱的上端连接;第三立柱的下端及第四立柱的下端分别与第四下横梁的两端连接;第四支撑杆的一端与第六支撑杆及第八支撑杆的一端连接;第五支撑杆的一端与第七支撑杆及第八支撑杆的另一端连接;第四支撑杆及第五支撑杆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二纵梁及第一纵梁连接固定;第六支撑杆及第七支撑杆的另一端分别与第四立柱及第三立柱连接固定,横板的两端分别与第一纵梁及第二纵梁连接。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1、本节能赛车车架主要构件横梁与纵梁采用槽型铝合金管,质量轻,可实现轻量化节能目的,且强度刚度均满足赛车要求。
2、本节能赛车车架结构紧凑,在满足赛车驾驶操纵要求基础上,采用较小的赛车高度与宽度,迎风面积小,空气阻力低,可实现降低行驶阻力提升燃油经济性目的。
3、根据人机工程学原理设计座椅带圆弧半径,可以较好地实现赛车手乘坐舒适性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节能赛车车架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节能赛车车架结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节能赛车车架整体结构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节能赛车车架,包括有第一下横梁11、第二下横梁13、第三下横梁14、第四下横梁16、第一上横梁12、第二上横梁15、第一纵梁9、第二纵梁10、第一立柱17、第二立柱18、第三立柱19、第四立柱20、第四支撑杆4、第五支撑杆5、第六支撑杆6、第七支撑杆7、第八支撑杆8、座椅带21、横板22,其中第一下横梁11、第二下横梁13、第三下横梁14、第四下横梁16的两端均分别与第一纵梁9及第二纵梁10连接,第一上横梁12的一端与第一立柱17的上端连接,第一上横梁12的另一端与第二立柱18的上端连接,第一立柱17的下端及第二立柱18的下端分别与第一下横梁11的两端连接,第二上横梁15的一端与第三立柱19的上端连接,第二上横梁15的另一端与第四立柱20的上端连接,第三立柱19的下端及第四立柱20的下端分别与第四下横梁16的两端连接,第四支撑杆4的一端与第六支撑杆6及第八支撑杆8的一端连接,第五支撑杆5的一端与第七支撑杆7及第八支撑杆8的另一端连接,第四支撑杆4及第五支撑杆5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二纵梁10及第一纵梁9连接固定,第六支撑杆6及第七支撑杆7的另一端分别与第四立柱20及第三立柱19连接固定,座椅带21的两端分别装设在第三下横梁14与第八支撑杆8上,横板22的两端分别与第一纵梁9及第二纵梁10连接。
本实施例中,上述第一下横梁11还连接有第二支撑杆2及第三支撑杆3,其中第二支撑杆2的一端及第三支撑杆3的一端分别固定在第一下横梁11的两端,第二支撑杆2的另一端及第三支撑杆3的另一端分别固定在第一支撑杆1的两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工业大学,未经广东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102822.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具有吸灰功能的发动机盖板
- 下一篇:一种用于络筒移动作业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