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公交站上游的禁止变更车道线长度的确定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0107815.9 | 申请日: | 2016-02-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5575122B | 公开(公告)日: | 2017-12-29 |
发明(设计)人: | 向红艳;金明;刘悦棋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G08G1/01 | 分类号: | G08G1/01 |
代理公司: | 北京国坤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11491 | 代理人: | 姜彦 |
地址: | 400074 ***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公交 站上 禁止 变更 车道 长度 确定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交通工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公交站上游的禁止变更车道线长度的确定方法。
背景技术
公交车辆在进站口上游的换道行为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进站做准备,因此是一种“强制性换道”行为,通常强制性换道会阻碍交通流和降低道路通行能力。在公交站周围公交车和社会车辆混行,公交车进出站的换道行为对路段交通流的正常运行会产生干扰,造成交通拥堵,延误增加,通行能力降低,严重时造成交通拥堵甚至造成交通事故,影响道路通行安全,降低公共交通的服务质量、乘客满意度,也不利于环境保护。本发明提出一种基于驾驶员反应能力的公交车车辆换道模型,分析公交驾驶员反应能力对公交车辆换道的影响,与此同时运用交通流特性,研究公交换道距离和换道穿越车道数两个影响因子与路段交通流速度之间的关系。
从现有相关研究文献阅读分析可知,针对公交强制性换道行为对交通的影响研究的已有技术有以下特点:
(1)现有成果大多数为针对普通小汽车的换道行为,已有研究中针对车辆换道对交通流的影响研究主要包括:换道对交通量、车速、密度的影响,以及换道造成的通行能力降低和交通延误计算;
(2)大多数技术中认为驾驶员的行为是静态已知的。部分文献对换道概率对交通流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但是没有对确定换道决策的驾驶员进行讨论。
(3)对于公交车强制性换道行为的研究比较少,研究其换道特征时,没有与公交站运营特征有较强联系。与此同时,公交进站换道行为的具体模式也未进行界定,公交车进站换道特性缺乏定性和定量的分析,目前大多数模型与车辆换道模型的融合度不高,未灵活地把现有车辆换道模型结合公交换道特性运用到公交进进站换道行为的研究中去。
根据上述对现有研究技术分析可知,针对公交车强制性换道行为对交通的影响研究存在三方面不足:
一是大多数换道研究集中于小汽车,对公交车进站范围内的的强制性换道研究相对缺乏;二是简单处理驾驶员行为,公交站进站口上游交通环境十分复杂,驾驶员的交通行为是动态复杂的,驾驶员作为交通主体,其行为研究是公交车强制性换道的基础;三是缺乏对公交车进站特性的研究,对其不同换道次数和换道过程的换道模式没有进行明确的界定。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公交站上游的禁止变更车道线长度的确定方法,旨在减少公交车在进站范围内的强制性换道行为的影响。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公交站上游的禁止变更车道线长度的确定方法,通过确定进站口上游不同模式下的公交车换道过程和换道次数,考虑换道点距离、换道模式、交通量、公交比、饱和度,计算路段换道强度和驾驶员换道紧迫度,运用速度阻抗原理,建立公交车换道影响下的综合车速折减模型,建立优化模型,以最低期望速度作为约束条件,得出最小禁止变更车道线长度。
进一步,进站口上游公交车强制性换道模式分别为:
模式一:行驶于内侧车道的公交车的进站行驶轨迹为:内侧车道-中间车道-外侧车道-进站;
模式二:行驶于中间车道的公交车的进站行驶轨迹为:中间车道-外侧车道-进站;
模式三:行驶于外侧车道的公交车行驶路径为:外侧车道-进站。
进一步,路段换道强度表达式为:
公交车交通量其中,N表示一座公交站运营N条公交线路,λi表示第i条线路的公交发车频率;K1,r1,r2为模型参数;
路段公交比其中,Q表示路段的实际交通量;饱和度
进一步,驾驶员紧迫度的表达式为:
其中,i辆公交车的换道点距离di=xi-x0,x0表示公交车站所在位置,xi表示第i辆公交车的换道点位置;
第i辆公交车的换道模式
驾驶员冒进程度a=D×0.01,D表示驾驶员类型,数值范围为0~99,D~N(50,σ2)。
进一步,综合车速折减模型的表达式为:
其中,vlc为考虑换道影响后的路段车速,vf为路段上车流无公交强制性换道时的正常速度;C为道路设计通行能力;α、β为速度阻滞系数;h1,h2为模型参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交通大学,未经重庆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107815.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基于微波的路口存在检测方法及系统
- 下一篇:路况气候深度学习及识别方法和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