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评价转GmDREB1抗逆小麦非预期效应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0109125.7 | 申请日: | 2016-02-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5543398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1-25 |
发明(设计)人: | 姜奇彦;张辉;胡正;孙现军;牛风娟;李新海;马有志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12Q1/6809 | 分类号: | C12Q1/6809 |
代理公司: | 北京纪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5 | 代理人: | 关畅;白艳 |
地址: | 100081 北京市海淀***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评价 gmdreb1 小麦 预期 效应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评价转GmDREB1抗逆小麦非预期效应的方法。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评价抗逆性转GmDREB1植物是否具有非预期效应的方法。本发明实验证明,本研究选择的转GmDREB1基因的抗逆转基因小麦T349,已经报道和受体植物济麦19相比,具有高抗旱及抗盐性,在生产上具有很大的应用前景;本研究应用RNA‑seq方法,评价该转基因小麦的非预期效应,为转DREB基因抗逆小麦非预期效应评价的方法探讨,以及转基因抗逆小麦的产业化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物技术领域,尤其涉及评价转GmDREB1抗逆小麦非预期效应的方法。
背景技术
转基因植物已经广泛用于农业和食品工业,通过将外源基因引入,很多作物可以提高其产量、抗逆性、营养成分等。尽管到目前为止,一直没有检测到由于种植转基因作物或者消费转基因产品而带来的非预期的不良效应,但从转基因作物来源的食品却经常收到人们的贬低,其部分原因是人们担心转基因食品可能存在非预期不良效应,会给人类健康带来危害。非预期效应可能会由外源基因表达产生的次级或者其它多重效应引起,也可能由于外源基因引入到植物基因组的插入效应引起。外源基因插入植物基因组是一个随机的过程,该过程可能引起的非预期效应包括:物理性破坏,修饰或者沉默某些基因,失活内源基因,激活沉默基因,形成融合蛋白,调控其它基因或者生物化学过程等。
非生物逆境胁迫的抗逆性远比现在已经商业化的性状,如抗虫、抗除草剂等性状要复杂的多,因为植物抗逆可能涉及很多基因、涉及几个信号传导途径、或者多个逆境相关蛋白和酶等。抗逆性状的复杂性可能会增加抗逆转基因植物非预期效益发生的可能性。因DREB转录因子调控系列重要的逆境响应基因的表达,它在提高植物抗逆性研究方面备受关注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自从DRE顺式作用原件首次从拟南芥发现以来,已从20多类植物中发现40多个DREB基因。应对逆境胁迫,DREB基因调控下游系列逆境相关基因,形成复杂的调控网络。但不同的DREB基因,其调控网络的成员并不相同,转DREB基因的转基因植物,其抗逆效果也各不相同。所以外源DREB基因的引入和表达非常复杂,转DREB基因的抗逆转基因植物的非预期效应的检测非常重要和必要,且具有个案特点。
关于非预期效益的检测方法,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是组学的方法,如基因组,转录组,蛋白质组,代谢组等。组学的方法对分子表达谱的分析更具有整体性和综合性,这就增加了检测到非预期效应的可能性。在转基因拟南芥、水稻、玉米、大豆、西红柿、土豆、大麦(优质)、小麦等作物的非预期效应评价中都有应用。
虽然小麦是第二大粮食作物,随着环境不断恶化,抗逆小麦需求不断加大,抗逆转基因小麦的研究也有了很大的进展,但抗逆转基因小麦的非预期效应评价还未见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评价抗逆性转GmDREB1植物是否具有非预期效应的方法。
本发明提供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对正常条件下培养转GmDREB1植物、逆境条件下培养转GmDREB1植物、正常条件下培养受体植物和逆境条件下培养受体植物进行RNA-seq测序分析,得到正常条件下培养转GmDREB1植物表达基因谱、逆境条件下培养转GmDREB1植物表达基因谱、正常条件下培养受体植物表达基因谱和逆境条件下培养受体植物表达基因谱;
2)、比较所述正常条件下培养转GmDREB1植物表达基因谱和所述逆境条件下培养转GmDREB1植物表达基因谱,有差异的表达基因,记作转GmDREB1植物环境效应引起的差异表达基因组;
比较所述正常条件下培养受体植物表达基因谱和所述逆境条件下培养受体植物表达基因谱,有差异的表达基因,记作受体植物环境效应引起的差异表达基因组;
比较所述正常条件下培养转GmDREB1植物表达基因谱和在所述正常条件下培养受体植物表达基因谱,有差异的表达基因,记作正常环境转GmDREB1植物转基因效应差异表达基因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未经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10912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