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电力系统保护装置整机智能测试方法及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610122591.9 | 申请日: | 2016-03-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5738739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7-20 |
发明(设计)人: | 王治国;熊慧;于哲;仲浩;祁正军;沈吉祥;葛春;陆静;吴骏;史青华;笃峻;王翔;高守义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南瑞继保电气有限公司;南京南瑞继保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R31/00 | 分类号: | G01R31/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1102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力系统 保护装置 整机 智能 测试 方法 系统 | ||
一种电力系统保护装置整机智能测试方法及系统,通过对装置在指定位置是否放稳的感知,自动投上装置电源把座,并触发扫描仪扫描装置条码。智能测试控制中心根据装置属性通过本地映射数据库获取真实的测试模块名称和板卡控制数据,驱动板卡切换机构根据装置硬件配置做出调整,自动实现物理连接线的二次映射。智能测试控制中心自动进入整机测试模式,并进行精度校准或校验。该系统设置左右两个独立模块进行主备测试,左侧精度校准结束后,自动去驱动右侧进行扫描并测试,实现测试时间的0等待。整个过程实现了离散化测试流程的智能引导与控制,有效降低了测试劳动强度、复杂度及极大地提高了大批量整机生产测试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力系统保护装置的整机智能测试领域。它适用于电力系统二次保护装置的大批量生产测试。
背景技术
近年来,世界电网建设的高速发展,带动电力二次设备的高速增长。微机保护装置的广泛应用,让微机保护生产厂家应接不暇:一是加大产能,二是扩招大批生产测试人员,同时又不得不重新考虑原有的人工手动测试方法,进行大幅度地提高生产测试效率,以降低越来越高的人力支出成本。
人工测试过程繁琐,测试复杂,效率低下,没有测试规范可循,而电力保护设备又需要高精准测试,因此一直以来是世界各大电力保护设备制造商提高大生产测试效率的瓶颈。如何在现有基础上,规范测试流程,建立大生产测试标准化,大力提高大生产测试效率,是各大电力保护设备制造商共同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一方面,部分厂家针对自己公司保护装置,开发相应的继电保护测试仪,通过测试仪来手动进行测试,给测试带来便利性;另一方面,部分厂家在第三方专业继电保护测试仪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开发,完成对自己生产保护装置的手动测试或半自动测试;以上改进均在不同程度上提高了各大电力保护设备制造商的大生产测试效率,但这些改进对于继电保护装置的系统整机测试而言,这还是远远不够的。要将大批量生产时,保护装置的离散性测试变成智能连续性测试,就必须解决各种离散性测试的连续性控制问题及并发问题,保护装置型号的智能选择问题,测试线的智能选型问题,测试把座与装置背板插口的智能投退等控制问题。
为解决此问题,就有必要根据电力保护装置的种类特点和大生产测试的实际情况,提出一种崭新的解决方案:一种电力系统保护装置整机智能测试方法及系统,来实现大生产模式下的继电保护装置的整机智能测试,从而大大提高生产测试效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针对现有保护装置大批量生产测试的问题:测试环节过多且过程离散;整个测试过程装置上电次数过多,浪费时间;手动测试环节占比过大;测试没有规范可循;测试效率低下等,提出了一种电力系统保护装置整机智能测试方法及系统。本发明有效解决了相同插槽号会有不同选配板卡的测试线连接控制问题,单个装置离散测试行为的连续控制问题,从装置订单信息到测试模块的自动识别问题,多个装置测试的连续控制问题等。该方法通过智能感应,触发扫描装置条码,通过大数据服务支撑模块获取装置原始订单数据。通过把座机构的自动切换与控制完成装置测试接点与整机测试板卡接点的有序连接,从而实现装置的整机智能测试。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所采用的解决方案是:
一种电力系统保护装置整机智能测试方法,方法包括:
通过对装置放在指定位置是否放稳的自动感知,触发把座控制模块优先投上装置电源把座,间接触发扫描仪扫描装置条码;
根据装置条码再通过大数据服务支撑模块获取装置相关属性数据:
智能测试控制中心根据装置相关属性数据通过映射数据库获取真实的测试模块名称和板卡控制数据,通过物理连接线的二次映射技术,驱动板卡切换机构调整装置的测试线,使得与实际相匹配;
驱动板卡控制机构将装置背板的把座推送到位;
通过捕获装置闭锁接点返回信息,驱动整机测试模块进行整机测试,测试正确后去控制测试仪输出电压电流数据,进行精度自动校准或校验测试。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南瑞继保电气有限公司;南京南瑞继保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南京南瑞继保电气有限公司;南京南瑞继保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12259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