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重组羰基还原酶ReCR、编码基因、载体、工程菌及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1610132936.9 | 申请日: | 2016-03-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5671014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15 |
发明(设计)人: | 应向贤;汪钊;黄美娟;范雅君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N9/04 | 分类号: | C12N9/04;C12N15/53;C12N1/21;C12P17/12;C12R1/19 |
代理公司: | 杭州天正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01 | 代理人: | 黄美娟;李世玉 |
地址: | 310014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重组 羰基 还原酶 recr 编码 基因 载体 工程 应用 | ||
(一)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S)-N-Boc-3-哌啶醇的制备方法,特别涉及一种在两相体系中生 物酶法不对称还原N-Boc-3-哌啶酮制备手性纯(S)-N-Boc-3-哌啶醇的方法。
(二)背景技术
许多药物分子均含有氮杂环结构单元。美国FDA批准的药物数据分析表明,59% 的小分子药物含有氮杂环,其中最常见的是六元环;在前25种最常用的氮杂环药物 中,排在第一位的是哌啶结构的药物。(S)-N-Boc-3-哌啶醇是一种重要的手性含氮饱 和杂环醇,具有活泼的官能团“-OH”和“-NH-”,是合成多种生物活性物质的重要手性 切块。高抗疟疾活性的天然药物常山碱和异常山碱、神经激肽受体的拮抗剂 L-733,060,以及周期素依赖性激酶的抑制剂夫拉平度都含有(S)-3-哌啶醇结构。此外, (S)-N-Boc-3-哌啶醇还是合成套细胞淋巴癌治疗新药依鲁替尼的中间体。目前所知的 (S)-N-Boc-3-哌啶醇的制备方法主要有化学法不对称合成和选择性拆分,以及生物法 不对称合成。
化学法不对称合成(S)-N-Boc-3-哌啶醇的起始原料多样,可以从L-苹果酸、L-谷 氨酸或L-天冬氨酸等手性酸出发,经缩合、还原等步骤合成,但是步骤繁琐,催化剂 昂贵、反应条件较为严苛。化学法选择性拆分一般是以外消旋的3-哌啶醇经手性樟脑 磺酸CSA或D-酒石酸衍生物(2S,3S)-N-(4-氯苯基)-2,3-二羟基丁酰胺酸的拆分得到 (S)-3-哌啶醇盐类,再解盐加上Boc保护基团,精制得到(S)-N-Boc-3-哌啶醇。化学拆 分的理论收率只有50%,所用的钯碳催化剂昂贵,且后续产物分离比较繁琐。
生物酶法是通过对前手性底物N-Boc-3-哌啶酮的不对称还原得到手性 (S)-N-Boc-3-哌啶醇。最早被用来不对称合成(S)-N-Boc-3-哌啶醇的生物催化剂是野生 胡萝卜组织,但该方法存在催化剂难以大量获得,且产物收率和光学纯度不够高等问 题。最近几年,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微生物来源的酶能够将N-Boc-3-哌啶酮不对称还 原成对应的手性醇。酮还原酶或醇脱氢酶以NAD(P)H为辅酶,而辅酶NAD(P)H价格 昂贵,因此利用酮还原酶或醇脱氢酶来不对称合成(S)-N-Boc-3-哌啶醇需要高效的辅 酶循环系统。专利文献(CN103131734A和CN103571908A)公开了在不对称合成 (S)-N-Boc-3-哌啶醇中利用异丙醇作为辅底物进行辅酶再生的方法,然而高浓度异丙 醇对酶存在明显的抑制作用,因而反应的底物浓度不高,反应时间过长。专利文献 (CN104059952A、CN103789368A、CN104603278A)公开了在不对称合成(S)-N-Boc-3- 哌啶醇中利用辅助酶(如葡萄糖脱氢酶或醇脱氢酶)和辅底物(如葡萄糖或醇)进行 辅酶再生的方法。辅助酶葡萄糖脱氢酶催化的反应生成副产物葡萄糖酸,因而需要添 加酸或碱以保持pH恒定的问题;辅助酶醇脱氢酶催化的反应往往是可逆的,因而需 要高浓度的辅底物并且需要较大的辅助酶。不对称合成(S)-N-Boc-3-哌啶醇的工业化 应用,要求适用高浓度的底物,而高浓度的底物和副底物以及生成的高浓度产物均会 抑制酶活力,从而降低催化效率。因此,构建适用于不对称合成(S)-N-Boc-3-哌啶醇 的高效、高光学纯度、高底物浓度的生物酶法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应用价值。
(三)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是利用高效、立体选择性专一的羰基还原酶,提高辅酶循环效率,减 轻高浓度底物、辅助底物及产物对酶活力的抑制,实现生物酶法催化高浓度底物不对 称合成(S)-N-Boc-3-哌啶醇。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本发明提供一种重组羰基还原酶ReCR,所述重组羰基还原酶ReCR的氨基酸序 列为SEQIDNO.2所示。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所述重组羰基还原酶ReCR编码基因,所述编码基因的核苷酸 序列为SEQIDNO.1所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工业大学,未经浙江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132936.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