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单一负信号触发的双向晶闸管芯片及其制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0142561.4 | 申请日: | 2016-03-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5633133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3-05 |
发明(设计)人: | 周健;朱法扬;王成森;俞荣荣 | 申请(专利权)人: | 捷捷半导体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L29/417 | 分类号: | H01L29/417;H01L29/423;H01L29/747;H01L21/332;H01L21/28 |
代理公司: | 南京正联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243 | 代理人: | 卢海洋 |
地址: | 226200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单一 信号 触发 双向 晶闸管 芯片 及其 制造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单一负信号触发的双向晶闸管芯片,其P型对通隔离环的正面设有正面氧化膜和门极电极,门极电极与P型对通隔离环之间设有N+型门极区,正面P型短基区的正面设有正面氧化膜和主端子T2,主端子T2与正面P型短基区之间设有带短路孔的正面N+型发射区,背面P型短基区的背面沿边缘设有背面氧化膜,背面氧化膜的内侧设有主端子T1,主端子T1与背面P型短基区之间设有带短路孔的背面N+型发射区。本发明的晶闸管芯片结构合理可靠,能有效避免由于信号干扰导致的误触发现象;背面氧化膜提高了芯片触发电流的一致性。在制造该芯片时,由于双面N+型发射区和N+型门极区同时光刻、扩散形成,减少了工艺流程,降低了生产成本。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双向晶闸管技术领域,具体来说,是涉及一种单一负信号触发的双向晶闸管芯片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市面上的双向晶闸管芯片如图1所示,门极电极1’在隔离钝化槽3’的内侧,门极电极1’由P型杂质和N+型杂质共同构成,且主端子T2 2’在芯片的背面,主端子T1 4’在芯片的正面,大多数电路在使用该种双向晶闸管进行控制时又以二、三象限触发控制为主,即:门极电极1’为负信号,主端子T1 4’接交流电负极,主端子T2 2’接交流电正极,当交流电为正弦波上半波时,双向晶闸管为第二象限触发,当交流电为正弦波的下半波时,双向晶闸管为第三象限触发。
由于双向晶闸管具有四个象限均可以触发的特性,在电路使用过程中往往会由于异常信号对门极电极1’的干扰导致可控硅在非二、三象限触发,俗称为误触发,这是电路设计中不希望出现的现象,为了避免出现误触发,通常需要在电路中增加保护和抗干扰部分,从而导致了电路设计难度的加大、成本的增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具有良好抗干扰性能的单一负信号触发的双向晶闸管芯片及其制造方法。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单一负信号触发的双向晶闸管芯片,包括N-型长基区,N-型长基区的正面设有正面P型短基区,背面设有背面P型短基区,正面P型短基区的四周、N-型长基区的上部设有环形隔离钝化槽,隔离钝化槽的内表面设有玻璃钝化膜,N-型长基区的四周设有与背面P型短基区连通的P型对通隔离环,P型对通隔离环的正面设有正面氧化膜和门极电极,门极电极与P型对通隔离环之间设有N+型门极区,正面P型短基区的正面设有正面氧化膜和主端子T2,主端子T2与正面P型短基区之间设有带短路孔的正面N+型发射区,背面P型短基区的背面沿边缘设有背面氧化膜,背面氧化膜的内侧设有主端子T1,主端子T1与背面P型短基区之间设有带短路孔的背面N+型发射区。
上述单一负信号触发的双向晶闸管芯片的制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生长氧化层;光刻对通隔离环;离子注入铝;对通隔离环扩散;双面P型短基区镓扩散;光刻双面N+型发射区和N+型门极区;双面N+型发射区和N+型门极区磷扩散;光刻隔离钝化槽及腐蚀;玻璃钝化;光刻引线;双面电极化;真空合金,芯片测试,分选,划片分离。
上述制造方法中,同时光刻出双面N+发射区窗口和N+门极区窗口,磷扩散,同时形成双面N+发射区和N+门极区。
上述制造方法中,N+型门极区磷扩散的结深为10~25μm。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是:本发明的晶闸管芯片结构合理可靠,门极电极仅由N+型杂质构成,并设于隔离钝化槽外侧的P型对通隔离环上,主端子T2在芯片的正面,主端子T1在芯片的背面,使芯片只存在第二、三象限触发,避免了由于信号干扰导致的误触发现象,从而简化了应用电路设计的难度,降低了应用端的成本;背面氧化膜沿背面P型短基区的背面边缘覆盖,提高了芯片触发电流的一致性。在制造该芯片时,由于双面N+型发射区和N+型门极区同时光刻、扩散形成,减少了工艺流程,降低了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捷捷半导体有限公司,未经捷捷半导体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14256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