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销毁未爆弹药用可燃胶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610143492.9 | 申请日: | 2016-03-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5806166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7-11 |
发明(设计)人: | 甄建伟;闫军;刘国庆;丁玉奎;高兴勇;张玉令;王国栋;李金明;张倩;陈玉丹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械工程学院 |
主分类号: | F42D5/04 | 分类号: | F42D5/04 |
代理公司: | 石家庄国域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13112 | 代理人: | 苏艳肃 |
地址: | 050003 ***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销毁 弹药 可燃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可燃胶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具体涉及一种销毁未爆弹药用可燃胶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背景技术
未爆弹药是部队作战、训练、实验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未爆弹药的出现严重威胁其周边人员、设施设备的安全,干扰军事行动和部队训练工作的正常开展,需要采取措施尽快排除。现有的销毁未爆弹药的方法主要是引爆炸毁,炸毁需要提前捆扎炸药,检测雷管,需要排爆人员冒险触碰未爆弹药,放置引爆炸药,工作繁琐危险,劳动强度大且效率低。另外,除了未爆弹药内部的炸药之外,引爆炸毁未爆弹药还额外增加了炸药的当量,导致进行销毁作业时附加爆炸威力增大,地震和冲击波等附带效应明显,给安全防护工作造成困难,尤其是对于某些安全防护距离有限的场所来说是非常危险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就是提供一种销毁未爆弹药用可燃胶,以解决引爆炸毁未爆弹药时需额外增加炸药当量而导致安全性降低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之二就是提供一种销毁未爆弹药用可燃胶的制备方法,以获得燃烧速度慢、释放热量高的可燃胶。
本发明的目的之三就是提供一种销毁未爆弹药用可燃胶在销毁作业中的应用方法,以实现在不增加炸药当量的情况下将未爆弹药安全销毁。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销毁未爆弹药用可燃胶,按以下步骤制备:
1)将Al粉和Fe3O4粉混合至均匀,得Al/ Fe3O4混合粉末;
2)将虫胶溶于无水乙醇中,制得质量浓度为5~6%的虫胶无水乙醇溶液;
3)将Al/ Fe3O4混合粉末加入到虫胶无水乙醇溶液中,搅拌至混合均匀,得混合液;
4)向混合液中加入玻璃纤维粉,搅拌至混合均匀;
5)再加入可膨胀石墨,搅拌至混合均匀,即得销毁未爆弹用可燃胶;
其中,步骤1)中Al粉和Fe3O4粉的质量比为7~8∶15;步骤3)中Al/ Fe3O4混合粉末与虫胶无水乙醇溶液的质量体积比为1g∶2~3mL;步骤4)中玻璃纤维粉的加入量为步骤3)中Al/ Fe3O4混合粉末用量的1~3%;步骤5)中可膨胀石墨的加入量为步骤3)中Al/ Fe3O4混合粉末用量的1~3%。
优选地,所述玻璃纤维粉的加入量为所用Al/ Fe3O4混合粉末质量的2%。
优选地,所述可膨胀石墨的加入量为所用Al/ Fe3O4混合粉末质量的2%。
本发明中所述玻璃纤维粉的颗粒度为300~400目。
本发明的可燃胶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和粘结力,可以实现与未爆弹药表面的完全贴合,从而提高与未爆弹药内部炸药之间的传热效率。使用时只需要将其涂覆在未爆弹药的表面即可,而无需在未爆弹药上捆绑炸药等操作。
本发明的可燃胶一经点燃,Al粉和Fe3O4粉发生铝热反应,释放出大量的热,将胶体整体引燃,形成通体燃烧;可膨胀石墨受热后膨胀,从而在胶体中形成大量可供空气穿过的孔隙,促进燃烧反应的进行;玻璃纤维起到骨架作用,可防止胶体在燃烧过程中的快速塌陷。本发明的可燃胶燃烧速度较慢,燃烧放热量大,且燃烧持续时间长,其一经点燃即可对未爆弹药内部的炸药进行加热,加热时间长,从而可保证未爆弹药内部的炸药能够被可靠引爆。
本发明的目的之二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销毁未爆弹药用可燃胶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取7~8份(质量份数)Al粉和15份(质量份数)Fe3O4粉,将两者混合至均匀,得Al/ Fe3O4混合粉末;
b、将虫胶溶于无水乙醇中,搅拌至完全溶解,得质量浓度为5~6%的虫胶无水乙醇溶液;
c、将所述步骤a中制得的Al/ Fe3O4混合粉末加入到所述步骤b中配制好的虫胶无水乙醇溶液中,搅拌至混合均匀,得混合液;其中,Al/ Fe3O4混合粉末与虫胶无水乙醇溶液的质量体积比为1g∶2~3mL;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械工程学院,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械工程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143492.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