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防核辐射的自愈合混凝土安全壳有效
申请号: | 201610169329.X | 申请日: | 2016-03-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5835466B | 公开(公告)日: | 2017-10-24 |
发明(设计)人: | 王若林;朱道佩;张慧敏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大学 |
主分类号: | B32B15/01 | 分类号: | B32B15/01;B32B3/30;B32B7/12;B32B1/02;B32B15/14;B32B27/02;B32B27/32;B32B9/04;G21C11/00;C04B28/00 |
代理公司: | 武汉科皓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42222 | 代理人: | 魏波 |
地址: | 430072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核辐射 愈合 混凝土 安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防核辐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防核辐射的自愈合混凝土安全壳。
背景技术
安全壳是核反应堆的最后一道屏障,它的安全性能十分的重要。目前根据组成材料的不同,安全壳可分为钢安全壳、钢筋混凝土安全壳和预应力安全壳三种。
最早应用的安全壳是钢安全壳。但是钢结构安全壳需要用很厚的钢板,焊接要在现场进行,在工期和施工技术上都有一定难度,并且防核辐射效果也不好,应用受到了制约。
另一种为钢筋混凝土安全壳,其做法为:主体采用钢筋混凝土,但在内部使用钢板。适当加大钢筋混凝土层的厚度,就可以减小钢板的厚度。混凝土的粗细骨料采用褐铁矿石或重晶石等,同时引入适量的结晶水和含硼、锂等轻元素的化合物。其中密度高的粗细集料可以屏蔽γ射线,含轻元素的化合物能有效捕捉中子,射线屏蔽效果较好。但是由于其采用密度大的材料做集料,混凝土易离析,施工性能差,且水泥水化热大,从而导致混凝土易开裂,耐久性差,核废料的固化安全效果差。
另一种为预应力安全壳,其做法是采用预应力混凝土,其他结构与钢筋混凝土安全壳类似。预应力混凝土的采用可以改善混凝土的性能,但是预应力施工工艺复杂,施工质量要求高。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防核辐射的自愈合混凝土安全壳。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防核辐射的自愈合混凝土安全壳,其特征在于:所述安全壳的壳体从里到外依次由第一钢板层、第一结构胶层、第一复合织物层、铅钢胶囊混凝土层、第二复合织物层、第二结构胶层、第二钢板层构成;所述铅钢胶囊混凝土层由混凝土和铅钢胶囊混合而成。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钢板层、第二钢板层均由低温高韧性高强度钢制作而成,厚度均为3~5mm。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复合织物层、第二复合织物层均由聚丙烯纤维丝与铅丝混编而成,首先将聚丙烯与碳化硼混合,然后加工成改进的聚丙烯纤维丝;接着将聚丙烯纤维丝与铅丝沿着经、纬两个方向交替编织成一种复合织物,其厚度为2~5mm。
作为优选,所述铅钢胶囊由铅钢胶囊壁、结构胶、环状陶瓷组成;所述铅钢胶囊壁内部充填有结构胶,所述环状陶瓷设置在所述铅钢胶囊的中部,设置在所述铅钢胶囊中部凹槽内。
作为优选,所述铅钢胶囊壁由外向内依次由钢制的凹凸立体花纹、第一钢材料层、铅材料层、第二钢材料层压合而成。
作为优选,所述环状陶瓷的壁厚为0.2~0.3mm,高度为2~2.5mm,内径与铅钢胶囊壁的内径大小一样。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钢材料层和第二钢材料层的厚度均为0.2~0.4mm,钢材料选用低温高韧性高强度钢,铅材料层的厚度为0.4~0.5mm。
作为优选,所述铅钢胶囊混凝土层的厚度为500~550mm,混凝土采用自密实混凝土。
作为优选,所述铅钢胶囊长度为20~23mm,直径为8~10mm,体积掺量为20~25%。
作为优选,所述铅钢胶囊的体积掺量ρf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fft为铅钢胶囊混凝土的配制抗拉强度;ft为基体混凝土抗拉强度、lf/df为铅钢胶囊的长径比;αt为经验系数。
本发明的其优点在于:
1.由于改进的聚丙烯纤维丝强度高、弹性好和韧性好,安全壳的抗震性能将得到很大提高。由于复合织物与钢板内壁用结构胶紧密的粘在一起,在内部混凝土收缩应力的作用下可以产生弹性变形,从而避免了混凝土与钢板之间的剥离损伤,增强混凝土与钢板的抗震适应性。由于在复合织物中含有铅丝和碳化硼,所以它可以有效的吸收射线,提高安全壳的抗辐射性能。
2.双层低温高韧性高强度钢板的使用不仅可以增强安全壳的密闭性,防止放射性物质的泄露,而且还增大了其强度和韧性,进而提高了抗震性能。
3.由于混凝土中含有铅制胶囊和矿石掺合料,安全壳的防核辐射性能将显著提高,防止或减少放射性物质向环境释放。由于构件中的混凝土采用自密实混凝土,可以避免混凝土中的铅钢胶囊在振捣过程中破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大学,未经武汉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169329.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