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蒸馏方法及一种乙酸环己酯的生产方法和一种环己醇的生产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0172214.6 | 申请日: | 2016-03-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7226770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18 |
发明(设计)人: | 马东强;杨克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07C13/18 | 分类号: | C07C13/18;C07C53/08;C07C69/14;C07C35/08;C07C7/06;C07C51/44;C07C51/46;C07C67/54;C07C67/04;C07C67/035;C07C29/149;C07C13/20;C07C5/05;C07C5/03 |
代理公司: | 北京润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83 | 代理人: | 刘国平;顾映芬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蒸馏 方法 乙酸 环己酯 生产 己醇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蒸馏方法,该方法对含有环己烷、乙酸和乙酸环己酯的原料物流进行分离,包括将原料物流与共沸剂在共沸精馏塔中进行共沸精馏,得到含有共沸物的馏出物以及含有乙酸和乙酸环己酯的塔底产物,所述共沸剂为水,所述共沸物为水和环己烷的共沸物,可选地将所述馏出物分成油相和水相,分别得到环己烷和回收水;可选地将所述塔底产物在精馏塔中进行精馏,得到含有乙酸的馏出物以及含有乙酸环己酯的塔底产物。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乙酸环己酯的生产方法和一种环己醇的生产方法。本发明的蒸馏方法能将环己烷与乙酸和乙酸环己酯分离,分离得到的环己烷中乙酸的含量低。并且,分离出的环己烷和水的共沸物通过常规的沉降即可分离。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对含有环己烷、乙酸和乙酸环己酯的物流进行分离的蒸馏方法,本发明还涉及一种采用所述蒸馏方法的乙酸环己酯的生产方法,本发明又涉及一种环己醇的生产方法。
背景技术
乙酸环己酯是一种具有水果香气的无色油状液体,对于树脂等有良好的溶解性能,因此常用作涂料、油漆等的溶剂以及食品工业和化妆品的香料配料中,还可用于配制苹果、香蕉和草莓等口味的香精,并广泛用于软饮料、冰淇淋等食品中。乙酸环己酯还可以作为化工原料,用于生产其它精细化学品。例如,可以将乙酸环己酯进行加氢,从而制备环己醇。
乙酸环己酯可以通过将环己烯酯化而得到。由环己烯酯化生产乙酸环己酯并进一步生产环己醇的典型工艺流程为:
(1)将苯选择性加氢,反应得到的混合物进行萃取,分离出苯,从而得到含有环己烯和环己烷的混合物流;或者将环己烷部分脱氢,从而得到含有环己烯和环己烷的混合物流;
(2)将含有环己烯和环己烷的混合物流与乙酸接触,使环己烯与乙酸进行加成酯化反应,得到含有环己烷、乙酸、乙酸环己酯的物流;
(3)从所述含有环己烷、乙酸和乙酸环己酯的物流中分离出环己烷,并可选地分离出乙酸,得到含有乙酸环己酯以及可选的乙酸的物流;
(4)将所述含有乙酸环己酯以及可选的乙酸的物流进行加氢,从而得到环己醇以及可选的乙醇。
在该工艺流程中,不可避免地涉及对同时含有环己烷和乙酸的物流进行分离的操作。然而,环己烷和乙酸是一个典型的二元共沸体系,在采用常规精馏方法对同时含有环己烷和乙酸的物流进行分离时,很难将环己烷与乙酸完全分离开。尽管可以以水作为萃取剂进行萃取,将环己烷与乙酸分离,但是萃取分离得到的环己烷中乙酸的含量仍然较高,并且萃取得到的乙酸稀液需要进一步进行浓缩,一方面增加了装置的投资成本和运行成本,另一方面还增加了操作的复杂性。
因此,开发能有效分离含有环己烷和乙酸的混合物系的方法具有极其重要的实用价值。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有效地分离含有环己烷、乙酸和乙酸环己酯的物流的蒸馏方法,该方法能有效地分离环己烷和乙酸。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个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蒸馏方法,该方法对含有环己烷、乙酸和乙酸环己酯的物流进行分离,包括共沸精馏步骤以及可选的精馏步骤,
在共沸精馏步骤中,将含有环己烷、乙酸和乙酸环己酯的原料物流与共沸剂在共沸精馏塔中进行共沸精馏,得到含有共沸物的馏出物以及含有乙酸和乙酸环己酯的塔底产物,所述共沸剂为水,所述共沸物为水和环己烷的共沸物,可选地将所述馏出物分成油相和水相,分别得到环己烷和回收水;
在精馏步骤中,将所述塔底产物在精馏塔中进行精馏,得到含有乙酸的馏出物以及含有乙酸环己酯的塔底产物。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个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乙酸环己酯的生产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在加成酯化催化剂的存在下,使所述环己烯源与乙酸接触,得到产物物流,所述环己烯源含有环己烯和环己烷,所述产物物流含有乙酸环己酯、乙酸和环己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17221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