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微拟球藻基因沉默的RNAi载体及其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610184011.9 | 申请日: | 2016-03-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7236756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23 |
发明(设计)人: | 魏力;辛一;王勤涛;徐健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12N15/79 | 分类号: | C12N15/79;C12N1/13;C12R1/89 |
代理公司: | 沈阳科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21002 | 代理人: | 李颖;周秀梅 |
地址: | 266101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微拟球藻 基因 沉默 rnai 载体 及其 应用 | ||
本发明属于微生物基因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公开一种用于微拟球藻基因沉默的RNAi载体及其应用。载体以硅藻用RNAi表达载体作为骨架,微拟球藻内源基因微管蛋白(tubulin)启动子、抗性选择标记基因和靶基因。所述的用于微拟球藻基因沉默的RNAi载体在基因转化中的应用。本发明为微拟球藻基因功能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模型和可行性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微生物基因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公开一种用于微拟球藻基因沉默的RNAi载体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微藻是一个具有高度多样性的生物群体,广泛分布于海洋、胡泊、陆地等各种栖息环境,也是地球上最古老的生命类群之一。它们不仅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且在进化关系上也跨越原核和真核生物两界。因此,它们拥有相对独特的进化地位,微藻进化研究一直是科学研究的热点问题。由于微藻进化历史和栖息环境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不同的藻类在代谢途径、细胞发育调控以及生活史等发面都有差异及其独特性,而我们对其认识是非常有限的。另外,随着全球化石能源日益短缺,以及现代工农业的发展带来的全球气候变暖等问题,发展清洁、可再生型新能源已成为必然趋势,微藻生物能源就是其中被寄予厚望的救世主,同时微藻也能够用于生产多种高附加值化学品(如多糖、多不饱和脂肪酸和虾青素),广泛用于食品、保健品和化妆品等方面工业应用。微藻生物学功能的研究将有助于我们理解微藻遗传资源和加以利用,这些都迫切需要人类去认识微藻及改造微藻。
随着高通量基因测序的发展,许多藻类的基因组已经被测序,包括莱茵衣藻、硅藻、微拟球藻、小球藻、团藻、褐藻和红藻等。尽管对其开展全基因组测序,但是它们基因绝大多数(占30%以上)都是未知功能的,对于代谢过程的理解仍然是一个“黑箱”。这就需要我们发展遗传转化方法和基因操作工具去揭开这个“黑箱”之谜。反向遗传学工具如插入突变、靶基因的敲除只有在少数几个微藻(莱茵衣藻等)中建立。另外,据报道在微藻中建立同源重组方法是相对较困难的。因此,为实现基因的功能研究,RNAi技术是一种比较好的选择,而且通过基因组测序发现,在绝大多数微藻中都存在有RNAi元件如Dicer酶、RNA依赖的RNA聚合酶和Arogonute蛋白等。RNAi指通过反义RNA与正链RNA形成双链RNA特异性地抑制靶基因的现象,它通过人为地引入与内源靶基因具有相同序列的双链RNA(有义RNA和反义RNA),从而诱导内源靶基因的mRNA降解,达到阻止基因表达的目的。RNAi发生于除原核生物以外的所有真核生物细胞内,并且在莱茵衣藻、三角褐指藻和杜氏盐藻中建立了RNAi反向遗传学工具用于基因功能研究。
微拟球藻是一种单细胞光合微藻,广泛分布于海洋、淡水等环境 水域。由于它的油脂含量高、较好的环境适应性及适于烟道气培养等特性,在微藻生物能源领域备受青睐。截至目前,已有多株微拟球藻的全基因组测序,基本涵盖了本属内的已知代表物种。同时,遗传转化方法也基本已经建立,反向遗传学工具如插入突变、过表达和同源重组的方法在不同种里面也有报道,唯独RNAi这一强有力的遗传工具尚未建立,而本申请专利建立的方法将填补这一空白,将与其他遗传工具形成互补,能够更好地用于微拟球藻基因功能及未来的大规模遗传筛选研究。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微拟球藻基因沉默的RNAi载体及其应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技术方案为:
一种用于微拟球藻基因沉默的RNAi载体,载体以硅藻用RNAi表达载体作为骨架,微拟球藻内源基因微管蛋白(tublin)启动子为启动子、终止子、抗性选择标记基因和靶基因。
所述微拟球藻内源基因微管蛋白(tubulin)启动子为
(1)具有序列表SEQ ID No.1中的核苷酸序列;
或,(2)具有与序列表中SEQ ID No.1的DNA序列有较高的序列同源性,且编码相同功能蛋白质的DNA序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18401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