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真空袋压成型组件及真空袋压成型方法、纤维复合材料在审
申请号: | 201610192311.1 | 申请日: | 2016-03-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7283874A | 公开(公告)日: | 2017-10-24 |
发明(设计)人: | 宫清;林信平;李志海;李刚;徐述荣;谢剑梅 | 申请(专利权)人: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9C70/44 | 分类号: | B29C70/44;B29C70/54 |
代理公司: | 深圳众鼎专利商标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44325 | 代理人: | 张浩 |
地址: | 518118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真空袋 成型 组件 方法 纤维 复合材料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真空袋压成型组件及真空袋压成型方法,以及一种纤维复合材料。
背景技术
现有的真空袋压成型(Vacuum bag process)工艺是一种使用由单面刚性预成型模和由弹性软膜制成的真空袋组合而成的闭合的预成型腔,将由纤维布预浸树脂而形成的预浸料填充于预成型腔内,然后对预成型腔内抽真空,借助负压抽吸使预浸料中吸附的树脂与纤维布更好的结合,通过真空吸力实现树脂对织物浸渍的液体模塑成型技术。
通常,按照上述真空袋压成型的方法,将预浸料填充于预成型腔内,并抽真空压制预成型后,还需要将其整体置于烘箱中加热,使预浸料中的树脂固化,从而最终成型为所需复合材料。
但是,上述方法成型效率低,完成一模产品需要约3小时,并且能耗高,每平方米产品耗电约22元。重要的是,受烘干设备空间限制,上述成型方法难以制作较大尺寸产品,大大限制了该方法的使用范围。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真空袋压成型方法能耗高、效率低、受烘干设备空间限制而无法制作较大尺寸产品的问题,提供一种真空袋压成型组件。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提供一种真空袋压成型组件,包括模具、面加热件和柔性的密封膜;所述密封膜可与所述模具密封连接,在密封膜和模具之间形成密闭的用于对待成型件进行成型处理的密封腔;所述面加热件设置于所述密封腔内并覆盖所述待成型件表面,以对所述待成型件的表面进行加热。
同时,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真空袋压成型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将待成型件置于模具上;
S2、将面加热件覆盖于所述待成型件表面;
S3、将密封膜与所述模具密封连接,在所述密封膜和模具之间形成密闭的密封腔;所述待成型件和面加热件均位于所述密封腔内;
S4、对密封腔内抽真空,采用面加热件对所述待成型件进行加热,将所述待成型件固化成型。
另外,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纤维复合材料,通过上述真空袋压成型方法制备得到。
采用本发明提供的真空袋压成型组件进行真空袋压成型时,通过覆盖于待成型件表面的面加热件对待成型件进行加热固化,无需采用大型的烘干设备进行固化,大大降低了能耗,成本低;同时其加热固化效率高。
重要的是,采用上述面加热件对待成型件进行固化时,不受空间约束,对于常规烘干设备无法处理的大尺寸产品而言,上述面加热件仍可有效的进行处理。本发明提供的真空袋压成型组件和真空袋压成型方法使用范围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第一种实施方式提供的真空袋压成型组件使用状态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第二种实施方式提供的真空袋压成型组件使用状态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第三种实施方式提供的真空袋压成型组件使用状态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提供的真空袋压成型组件中,均热层上电阻丝的布局示意图。
说明书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如下:
1、模具;
2、待成型件;
3、面加热件;31、均热层;32、加热层;33、隔热层;
4、密封膜;
5、辅助密封膜;
6、隔热密封膜;
7、电阻丝;
8、引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设置”、“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19231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预浸带缠绕结构壁管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无接头带的制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