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水质净化的多级曝气生物滤池及其净化工艺有效
申请号: | 201610198539.1 | 申请日: | 2016-04-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5668943B | 公开(公告)日: | 2018-12-25 |
发明(设计)人: | 范功端;林修咏;罗静;许仁星;陈薇;林茹晶;苏昭越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 |
代理公司: | 福州元创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5100 | 代理人: | 蔡学俊 |
地址: | 350108 福建省福州市***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水质 净化 多级 生物 滤池 及其 工艺 | ||
1.一种用于水质净化的多级曝气生物滤池,其特征在于:包括按先后顺序经水管依次串接的初步过滤组、滤池本体以及膜生物反应器,所述滤池本体包含若干按先后顺序串接的反应区,其中首级反应区采用下端进水上端出水的向上流方式,其中第二级反应区采用上端进水下端出水的向下流方式,所有所述反应区为向上流方式与向下流方式交替进行,所述反应区为缺氧区或好氧区,其中首级反应区为缺氧区,其中末级反应区为好氧区,每个所述反应区从上至下均设置有植物、植物承载板、滤料、滤料承托架、曝气器以及气反冲洗滤头,所述植物承载板上设置有用以植物根系穿过的间隙,所述植物根系浸没在反应区的待处理水内,采用所述向上流方式的反应区的滤料密度为1.0 ~ 1.05 g/cm3,采用所述向下流方式的反应区的滤料密度为0.95 ~ 1.0 g/cm3,所述滤料采用为球形悬浮陶粒,所述滤料的粒径为5 ~ 30 mm,所述首级反应区与末级反应区之间还设置有由末级反应区流向首级反应区的硝化液回流管,所述硝化液回流管上设置有用以调节回流比的回流泵。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水质净化的多级曝气生物滤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滤料经滤料承托架承接,并采用箱体封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水质净化的多级曝气生物滤池,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反应区的顶部均设置有反冲洗出水口,所述反冲洗滤头的反冲洗水经所述反冲洗出水口回流至初步过滤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水质净化的多级曝气生物滤池,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缺氧区的氧浓度为0.2 ~ 0.5 mg/L,任意所述好氧区的氧浓度大于1.0 mg/L,其中首级好氧区的氧浓度保持在2.0 ~ 2.5 mg/L,其中后续好氧区的氧浓度每级减低0 ~ 0.5 mg/L。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水质净化的多级曝气生物滤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初步过滤组包含按先后顺序依次串接的粗格栅组与初沉池。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水质净化的多级曝气生物滤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滤池本体外罩有透光大棚。
7.一种用于水质净化的多级曝气生物滤池的净化工艺,其特征在于:采用如权利要求1~6任意一项所述的用于水质净化的多级曝气生物滤池,包含以下步骤,
(1)待处理的污水首先经过所述粗格栅组进行初步的悬浮污染物过滤;
(2)经过所述粗格栅组后的污水进入初沉池进行沉淀,去除悬浮颗粒;
(3)去除悬浮颗粒后的污水进入所述滤池本体,在所述缺氧区内,氧气通过所述曝气器进行微量曝气以及少量植物根系传递供氧,维持所述缺氧区的低含氧量,为反硝化反应提供良好条件;在所述好氧区内,所述滤料上附着的硝化菌将氨氮转化为硝酸氮和亚硝酸氮,在该过程中所述曝气器和大量的植物根系为好氧区内的微生物提供充足的氧气,同时植物根系提供的碳源将促进氨氮被转化为硝酸盐和亚硝酸盐,产生的硝化液通过硝化液进入缺氧区进行反硝化处理,在向上流方式与向下流方式交替过程中,去除悬浮颗粒后的污水途经所有反应区,与所述滤料充分接触反应,且重复途经所有反应区,直至达到预定标准;
(4)经过所述滤池本体处理后且达到预定标准的处理水进入膜生物反应器进行深度处理后排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州大学,未经福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198539.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含磷污水的处理方法
- 下一篇:一种自动集雨及净化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