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玉米银耳清汁饮料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0203331.4 | 申请日: | 2016-04-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5661212B | 公开(公告)日: | 2018-11-30 |
发明(设计)人: | 尚校兰;李丛胜;路彦霞;杜小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廊坊师范学院 |
主分类号: | A23L2/02 | 分类号: | A23L2/02 |
代理公司: | 石家庄旭昌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3126 | 代理人: | 彭随丽 |
地址: | 065000 ***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玉米 银耳 饮料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玉米银耳清汁饮料的制备方法,通过该方法获得的玉米银耳清汁饮料,其营养性更高,能最大程度的保留玉米、银耳的营养,保存玉米、银耳中易失活的活性物质,更利于人体吸收,且该饮料具备玉米和银耳的双重营养,具有健脾养胃、美肤养颜、增强机体免疫,抗衰延年的功效,而且,饮料的稳定性高,保质期长。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清汁型饮料,特别涉及一种玉米银耳清汁饮料,同时,本发明还涉及该玉米银耳清汁饮料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玉米,学名玉蜀黍,属于禾本科玉蜀黍族玉蜀黍属玉米种,是我国三大粮食之一,素有长寿食品的美称,营养丰富,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微量元素、膳食纤维及多糖等,具有健脾开胃,抗衰老,防止便秘、动脉硬化,美肤护肤、降糖、防癌、减肥等功效,此外,玉米中还含有大量镁,镁可加强肠壁蠕动,促进机体废物的排泄,是开发高营养、绿色养生食品的原料。
银耳,又名白木耳、雪耳,其色白如银,状似人耳、菊花,故名银耳。银耳性平味甘,具有滋阴润肺、养胃生津、补肾健脑、润肤健美和抗衰延年等功能,适于阴虚衰弱、病后体虚、皮肤干燥、老年体衰和无病强身者食用。经研究发现,银耳含有丰富的真菌多糖、生物碱、肽、微量元素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具有保护心脑血管系统、调节免疫功能、抗肿瘤等多种生理功效,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功能性食品原料。
以玉米和银耳为原料,可开发出多种类、高营养的功能性食品,如中国专利申请CN103330138A公开了一种玉米银耳枸杞营养粥的配方及制备方法;中国专利申请CN104905144A公开了一种银耳玉米方便面及其生产工艺;在饮料方面,也已开发出一些由玉米、银耳与其它原料制得的功能性饮料,但由于玉米和银耳的物质特性,造成由玉米汁和银耳汁制成的复合饮料稳定性差,因此尚没有一款以玉米、银耳为主的清汁型饮料。
发明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玉米银耳清汁饮料,该饮品稳定性高,并可极大保留玉米、银耳的营养,具有健脾养胃、美肤养颜、增强机体免疫,抗衰延年的功效。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玉米银耳清汁饮料,每100ml玉米银耳清汁饮料主要由以下重量组分制成:水发银耳10~30g,玉米5~15g,白砂糖1~4g,柠檬酸0.02~0.06g,澄清剂0.03~0.05g,其余为水。
作为对上述方式的限定,所述澄清剂为硅藻土。
作为对上述方式的限定,每100ml玉米银耳清汁饮料主要由以下重量组分制成:水发银耳20g,玉米10g,白砂糖3g,柠檬酸0.04g,硅藻土0.04g,其余为水。
本发明的玉米银耳饮料为清汁型饮料,在充分获取玉米、银耳营养,使该饮料具有健脾养胃、美肤养颜、增强机体免疫,抗衰延年功效的同时,消除了由水发银耳和玉米制得的复合饮料中不溶性物质对饮料的影响,一方面减少了饮料在存放过程可能出现沉淀、分层等不稳定问题,提高该饮料的稳定性,另一方面消除不溶性物质对饮料中可溶性营养活性的干扰,保持饮料的营养功能性。此外,组分中柠檬酸不仅作为调味剂,还用于降低饮料pH,延长饮料保质期。
同时,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玉米银耳清汁饮料的制备方法,该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制备银耳汁:获取水发银耳,加入所述水发银耳重量20~22倍的水,打浆,然后加入水发银耳重量0.5~0.6%的果胶酶,控制温度在50℃,进行酶解120~150分钟,然后过滤,得到银耳汁;
(2)制备玉米汁:取玉米,加入所述玉米重量2~2.5倍的水,打浆后再磨浆,然后加热糊化,冷却,加入玉米重量0.2~0.3%的α-淀粉酶,控制温度在60℃,进行水解20~25分钟,待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稳定后停止水解,升温至100℃恒温15min,然后过滤,得到玉米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廊坊师范学院,未经廊坊师范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20333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