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内燃机停缸断油的方法及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610210102.5 | 申请日: | 2016-03-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7237698A | 公开(公告)日: | 2017-10-10 |
发明(设计)人: | 牛刚学;牛锦辉;秦士伦;朱丽洁 | 申请(专利权)人: | 牛刚学 |
主分类号: | F02D17/02 | 分类号: | F02D17/02;F02D41/30;F02D41/00;F02D13/06;F02D9/02;F02D9/1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75000 河***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内燃机 停缸断油 方法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内燃机停缸断油的方法及装置涉及内燃机技术领域,特别是内燃机停缸断油技术领域,也称为内燃机可变排量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当今世界,人们出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对环境保护日益重视,人们日常活动中CO2的排放已成为主要环保关注指标。
目前,在内燃机的节能减排技术中,停缸断油(可变排量)技术减少CO2的排放效果最佳。在停缸断油技术中,有两个方案:一种是闭缸控制,也就是在内燃机工作时,对需要停止工作的气缸采取关闭进排气门并停止供油的方案,此种方案存在的缺陷在于结构复杂,成本高,无法普及应用,且结构占有空间大,不能对所有气缸进行随时随机闭缸控制。另一种停缸断油的方案是采取开缸控制方案,也就是对需要停止工作的气缸使内燃机的进气或排气门处于始终开启的状态,并停止该气缸的供油,此方案的缺陷是,内燃机进入的未燃烧空气就进入排气管,这样造成内燃机排放控制困难。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以上二种方案的缺陷,使停缸断油这一有效的节能减排技术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排放易于控制,适于全面推广,本发明提出一种内燃机停缸断油的方法及装置,主要由进气控制阀、排气门控制装置、喷油器和控制系统组成,其特征是:进气岐管上安装进气控制阀,排气门上方安装排气门控制装置,喷油器为内燃机原有部件, 控制系统针对需要停止工作的气缸,向与之对应的进气控制阀、排气门控制装置和喷油器发出指令,进气控制阀关闭进气管,停止工作的气缸不再进入新鲜空气,排气门控制装置使排气门上升不到关闭位置,排气门始终处于开启状态,喷油器停止该气缸的供油。
本发明中的排气门控制装置的特征,其一:压板与电磁铁为排气门控制装置,摇臂支座上固定压板,压板下方安装电磁铁、电磁铁动铁芯在摇臂与压板之间动作,当相对于气门的摇臂一端下降时,摇臂与压板之间产生空间,电磁铁动铁芯位于摇臂与压板之间,气门上升不到关闭位置,排气门始终处于开启状态。
本发明中的排气门控制装置的特征,其二:压板、电机与摆臂为排气门控制装置,摇臂支座上固定压板,压板下方安装电机,电机输出轴上安装摆臂,摆臂在摇臂与压板之间动作,当相对于气门的摇臂一端下降时,摇臂与压板之间产生空间,摆臂位于摇臂与压板之间,气门上升不到关闭位置,排气门始终处于开启状态。
本发明中的排气门控制装置的特征,其三:压板、液压缸为排气门控制装置,摇臂支座上固定压板,压板下方安装液压缸、液压缸的活塞在摇臂与压板之间动作,当相对于气门的摇臂一端下降时,摇臂与压板之间产生空间,液压缸的活塞位于摇臂与压板之间,气门上升不到关闭位置,排气门始终处于开启状态。
本发明中的排气门控制装置的特征,其四:压板与气缸为排气门控制装置,摇臂支座上固定压板,压板下方安装气缸,气缸的活塞在摇臂与压板之间动作,当相对于气门的摇臂一端下降时,摇臂与压板之间产生空间,气缸的活塞位于摇臂与气门之间,气门上升不到关闭位置,排气门始终处于开启状态。
本发明中的排气门控制装置的特征,其五:凸轮轴、电磁铁与U型垫块组成排气门控制装置,缸盖上安装滑槽,U型垫块在滑槽内运动,当凸轮下压气门导筒时凸轮与气门导筒之间产生空间,U型垫块在电磁铁动铁芯的带动下位于凸轮轴与气门导筒之间,气门上升不到关闭位置,排气门始终处于开启状态。
本发明中的排气门控制装置的特征,其六:带动U型垫块运动的是液压缸。
本发明中的排气门控制装置的特征,其七:带动U型垫块运动的是气缸。
本发明中的排气门控制装置的特征,其八:带动U型垫块运动的是电机。
附图说明
附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3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4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措施
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具体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牛刚学,未经牛刚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21010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