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盲插歧管系统和液冷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610219156.8 | 申请日: | 2016-04-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5764306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3-06 |
发明(设计)人: | 贾晖;叶志进;田伟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5K7/20 | 分类号: | H05K7/20 |
代理公司: | 北京龙双利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329 | 代理人: | 毛威,肖鹂 |
地址: | 518129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歧管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液冷系统,尤其涉及液冷系统中的一种盲插歧管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硬件集成度的提升,芯片和设备功耗显著增大,风冷散热瓶颈凸显,液体冷却作为一种高效冷却方式,已经在信息通信技术(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ICT)领域得到规模应用。歧管系统是液冷系统中的管道连接,承担着均流和导通的重要作用。
现有技术中的盲插歧管系统主要采用背板盲插的方式,通过盲插快接头,将单板管路连接到固定连接歧管系统,如图1所示,该歧管系统2000中的管接头2100和主管道2200通过一整个金属块相连通,管接头2100均安装在金属块上的相应孔位。但这种连接的歧管系统,各槽位相互影响,当需要插入多块单板时,先后插入的单板会通过固定连接歧管系统互相产生力,容易出现连接不可靠的情况。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盲插歧管系统和液冷系统,能够提高单板插入盲插歧管系统时的连接可靠性。
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盲插歧管系统,该盲插歧管系统包括:主管道;多对弹性支管,该多对弹性支管中的每个弹性支管的一端与该主管道相连通;多对管接头,该多对管接头中的每个管接头与该每个弹性支管一一对应,该每个管接头包括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该每个管接头的第一端部与对应弹性支管的另一端相连通,每对管接头中的第一管接头的第二端部用于与沿着机柜的滑道可插拔的单板上的入口相连通,且该每对管接头中的第二管接头的第二端部用于与沿着机柜的滑道可插拔的单板上的出口相连通,以使得流体在该盲插歧管系统中循环流动,为该单板提供散热;以及限位组件,该限位组件与该机柜固定连接,且用于限定该每个管接头沿单板的插拔方向移动的距离。
通过采用弹性支管,使得盲插歧管系统中的每条支路能够独立,从而能够降低先后插入的单板产生的作用力;同时,通过采用限位组件,能够解决弹性支管在单板插入时产生变形所导致的连接不可靠的问题。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限位组件设置在该每个管接头的凹槽处,该凹槽在单板拔插方向的宽度大于该限位组件的厚度,且该限位组件在单板拔出时抵靠该凹槽的第一侧,该限位组件在单板插入时抵靠该凹槽的第二侧。
凹槽在单板拔插方向的宽度大于该限位组件的厚度,结合弹性支管,能够增加管接头的浮动量,从而降低成本。
结合上述第一方面的一些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固定安装组件和多个弹性组件,该固定安装组件与该机柜固定连接,该多个弹性组件中的每个弹性组件与该每个管接头一一对应,该每个弹性组件的一端抵靠该固定安装组件,且该每个弹性组件的另一端抵靠相应管接头,该每个弹性组件处于被压缩状态,用于为相应管接头提供水平作用力。
采用弹性组件为相应管接头提供水平作用力,使得相应管接头的轴线处于水平状态。
可选地,该限位组件靠近该每个管接头的第二端部,该固定安装组件靠近该每个管接头的第一端部。
将限位组件尽可能地设置在靠近管接头的第二端部,可以减轻限位板的承受力。
结合上述第一方面的一些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固定安装组件设置在该每个管接头上,该每个弹性组件的一端抵靠该固定安装组件,该每个弹性组件的另一端抵靠相应管接头的台阶面,该每个管接头的台阶面直径大于相应管接头的第一端部的端面直径。
结合上述第一方面的一些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固定安装组件设置在该每个弹性支管的刚性连接处,该每个弹性组件的一端抵靠该固定安装组件,该每个弹性组件的另一端抵靠相应管接头的第一端部的端面。
结合上述第一方面的一些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凹槽为环状凹槽。
结合上述第一方面的一些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六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限位组件为具有多个通孔的限位板,该限位板上的多个通孔的孔径相同,且大于该凹槽的横截面直径。
可选地,该每个弹性组件包括弹簧和/或弹片。
可选地,该管接头可以采用不具有浮动结构的快速接头,可以进一步降低成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21915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汽车转向控制单元的绝缘外壳
- 下一篇:一种小型网络机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