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含能复合薄膜激光飞片换能元在审
申请号: | 201610298991.5 | 申请日: | 2016-05-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7345781A | 公开(公告)日: | 2017-11-14 |
发明(设计)人: | 吴立志;姚艺龙;沈瑞琪;叶迎华;朱生华;胡艳;朱朋;张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F42B3/113 | 分类号: | F42B3/113 |
代理公司: | 南京理工大学专利中心32203 | 代理人: | 邹伟红,朱显国 |
地址: | 210094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复合 薄膜 激光 飞片换能元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激光火工品的基础部件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纳米含能复合含能薄膜激光飞片换能元。
背景技术
随着战场电磁环境和武器内部电磁兼容环境的不断恶化,常规的金属桥丝电火工品越来越显露出其弊端,并且造成了大量的意外发火事故。无线电技术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也增加了电火工品在生产、储存和运输中的危险性。另外,自然界的放电,如闪电等也容易引起电火工品的意外事故。这些不安全的因素绝大部分是由于电火工品本身结构的缺陷造成,即当外界电磁场较强时,很容易在桥丝和脚线中产生电流,从而引发药剂意外点火爆炸。通过使用光纤代替导线而实现含能材料与电系统的隔离,即能从根本上解决火工品电磁干扰能力。因此,自激光器诞生以来,激光点火与起爆技术就成为国内外重点的研究方向。
高能炸药的激光起爆通常有三种形式:第一种是激光直接与高能炸药作用;第二种是激光通过炸药表面的薄金属膜的快速加热作用,其激光能量使用效率较低,不适合作起爆之用;第三种就是激光驱动飞片冲击起爆高能炸药。由于激光传输效率和利用效率较低,制约着激光驱动飞片冲击起爆系统实现真正的实用化和工程化,优化激光参数、改进飞片性能是实现激光冲击片雷管小型化、实用化和工程化必须解决的问题。相比较单层飞片在激光驱动过程中容易被高温熔化,其最终冲击作用大为减弱,复合结构飞片无论是在飞片速度还是在完整性方面均优于单膜飞片。复合飞片由4种结构组成:能量吸收层、烧蚀层、隔热层以及冲击层。能量吸收层提供对激光能量的初始吸收;烧蚀层用于产生高温高压等离子体,从而驱动剩余飞片加速出去;隔热层用来延迟热扩散效应。高温高压等离子体作为激光驱动飞片的动力源,研究其主要特性有助于更深入地认识等离子体在驱动飞片中的作用。而烧蚀层材料是产生等离子体的来源,研究烧蚀层材料,有助于优化高温高压等离子体,从而提高飞片性能。选择合适的材料作为复合飞片的烧蚀层,成为改善激光烧蚀产生等离子体性能、提高飞片速度的关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安全性高、点火能力强的纳米含能复合含能薄膜激光飞片换能元。
实现本发明目的的技术解决方案为:一种含能复合薄膜激光飞片换能元,包括依次连接的K9玻璃基片、纳米含能复合薄膜、Al2O3隔热层、Al飞片层。
所述的纳米含能复合薄膜为CuO-Al纳米含能复合薄膜、MoO3-Al纳米含能复合薄膜、MnO2-Al纳米含能复合薄膜或TiO2-Al纳米含能复合薄膜,其中,纳米含能复合薄膜的底层薄膜为CuO薄膜、MoO3薄膜、MnO2薄膜或TiO2薄膜,底层薄膜和Al薄膜由下至上交替分布,且底层薄膜和Al薄膜的厚度均为纳米级。
一种含能复合薄膜激光飞片换能元的制备方法,采用真空磁控溅射法在所述K9玻璃基片上先沉积底层薄膜,接着沉积Al薄膜,交替沉积,得到所述的纳米含能复合薄膜,再在纳米含能复合薄膜上沉积Al2O3隔热层薄膜,最后将Al飞片层沉积在Al2O3隔热层上。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显著优点在于:(1)激光飞片换能元技术具有飞片速度高、装置简单、成本低等传统动高压加载技术无法取代的优点;(2)使用激光点火实现含能材料与电系统的隔离,即能从根本上解决火工品电磁干扰能力;(3)纳米含能复合薄膜具有放热量高、反应速率快等特点,可提高换能元的点火能力。
附图说明
图1是CuO-Al纳米含能复合薄膜示意图。
图2是含能薄膜激光飞片换能元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理工大学,未经南京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29899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