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新能源汽车的驱动控制装置及其控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0325227.2 | 申请日: | 2016-05-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6891753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3-22 |
发明(设计)人: | 景玉军;赵永强;王青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山职业技术学院 |
主分类号: | B60L50/40 | 分类号: | B60L50/40;B60L50/50;B60L15/32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亿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50 | 代理人: | 汤东凤 |
地址: | 528400 ***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能源 汽车 驱动 控制 装置 及其 方法 | ||
1.一种新能源汽车的驱动控制装置的控制方法,新能源汽车的驱动控制装置包括两个前驱动轮(1)和两个后驱动轮(2),两个前驱动轮(1)分别与第一前驱动电机(3)和第二前驱动电机(4)连接,两个后驱动轮(2)分别与第一后驱动电机(5)和第二后驱动电机(6)连接;第一前驱动电机(3)、第二前驱动电机(4)、第一后驱动电机(5)和第二后驱动电机(6)分别与电池机构连接,电池机构包括并联的蓄电池组(7)和超级电容(8),蓄电池组(7)和超级电容(8)之间连接有电能平衡模块(9),蓄电池组(7)和超级电容(8)分别通过电能输出模块(10)和电能回收模块(11)与第一前驱动电机(3)、第二前驱动电机(4)、第一后驱动电机(5)和第二后驱动电机(6)连接;其特征在于,新能源汽车的驱动控制装置的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加速阶段,蓄电池组(7)和超级电容(8)同时通过电能输出模块(10)向第一前驱动电机(3)和第二前驱动电机(4)以及第一后驱动电机(5)和第二后驱动电机(6)输出电能,驱动车辆加速;
B、匀速阶段,蓄电池组(7)通过电能输出模块(10)向第一后驱动电机(5)和第二后驱动电机(6)输出电能,驱动车辆匀速行驶,第一前驱动电机(3)和第二前驱动电机(4)作为从动轮,通过电能回收模块(11)向超级电容(8)充电;当超级电容(8)未充满且蓄电池组(7)未达到额定输出电流时,蓄电池组(7)通过电能平衡模块(9)向超级电容(8)充电;当超级电容(8)充满电后,蓄电池组(7)通过电能输出模块(10)向第一前驱动电机(3)和第二前驱动电机(4)以及第一后驱动电机(5)和第二后驱动电机(6)输出电能,驱动车辆匀速行驶;当蓄电池组(7)达到额定输出电流时,超级电容(8)通过电能输出模块(10)向第一前驱动电机(3)和第二前驱动电机(4)输出电能;
C、减速阶段,第一前驱动电机(3)和第二前驱动电机(4)以及第一后驱动电机(5)和第二后驱动电机(6)通过电能回收模块(11)向超级电容(8)充电,当超级电容(8)充满后,超级电容(8)通过电能平衡模块(9)向蓄电池组(7)充电;
D、怠速阶段,蓄电池组(7)向全车的用电设备进行供电,当超级电容(8)未充满时,蓄电池组(7)通过电能平衡模块(9)向超级电容(8)充电。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能源汽车的驱动控制装置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A中,第一前驱动电机(3)和第二前驱动电机(4)获得的电能遵循以下分配函数,
其中,x、y分别是油门踏板的动作行程和当前车速的归一化参数,k1~k4为比例常数,t1和t2是采样区间的时间端点;
第一后驱动电机(5)和第二后驱动电机(6)获得的电能遵循以下分配函数,
其中,k5~k6为比例常数。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能源汽车的驱动控制装置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超级电容(8)的充电电流遵循以下控制函数,
其中,k7~k18为比例常数,θ1为超级电容(8)的充电百分比;在15%≤θ1≤20%的阶段,充电电流的最小值小于0,即进行周期性放电。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能源汽车的驱动控制装置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蓄电池组(7)的充电电流遵循以下控制函数,
其中,k19~k22为比例常数,θ2为蓄电池组(7)的充电百分比。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能源汽车的驱动控制装置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当任意一个前驱动轮(1)出现打滑空转时,逐渐降低对于打滑车轮的驱动力,且最终保持打滑车轮具有10%的额定驱动力,将降低的驱动力的75%这部分驱动力同步增加至另一侧的前驱动轮(1)上,将降低的驱动力的25%这部分驱动力同步增加至后驱动轮(2),若打滑车轮依然打滑空转,则继续加大后驱动轮(2)的驱动力直至前侧车轮停止打滑;当任意一个后驱动轮(2)出现打滑空转时,逐渐降低对于打滑车轮的驱动力,将降低的驱动力的50%这部分驱动力同步增加至另一侧的后驱动轮(2)上,将降低的驱动力的另外50%这部分驱动力同步增加至前驱动轮(1),若打滑车轮依然打滑空转,则继续加大前驱动轮(1)的驱动力,且逐渐降低与打滑车轮同侧的前驱动轮(1)的驱动力,并同步增加另一侧前驱动轮(1)的驱动力,直至前侧车轮停止打滑。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山职业技术学院,未经中山职业技术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325227.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