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气缸盖气门座圈及气门导管孔加工工艺在审
申请号: | 201610326093.6 | 申请日: | 2016-05-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7378381A | 公开(公告)日: | 2017-11-24 |
发明(设计)人: | 姜金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柴动力海安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3P15/00 | 分类号: | B23P15/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26601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缸盖 气门 座圈 导管 加工 工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发动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气缸盖气门座圈及气门导管孔加工工艺。
背景技术
发动机气门座圈是发动机上重要的部件,是内燃机燃料燃烧时进入空气和燃烧后排出废气的门户,其主要目的是保证燃烧室的密封。目前,市售的粉末冶金气门座圈主要是铁基粉末冶金气门座圈,它主要是以铁粉加入铬钼合金粉末及石墨、硬脂酸锌,按配比混合均匀,经模压成形、烧结熔浸后续机加工而成,这种生产法中,由于材料的组成复杂、原材料密度差别大,因此制成品存在均匀性差、生产成本高的缺点,同时由于工作条件的恶劣,需要在高温环境下承受气门的冲击、磨损,以及进、排气流的冲蚀、氧化等作用,因此,对气门座圈的耐高温、耐磨损、抗氧化等特性具有极高的要求。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发动机气门座圈的要求越来越严,希望气门座圈具有更高的耐热性、耐磨性和耐腐蚀性。在进、排气门座圆锥面与导管孔与导管孔的加工,是气缸盖加工中最关键的工序。可见,气门座圈和导管孔的加工技术是气缸盖加工的关键技术,在现有技术中,生产过程中在定位方式、加工方式、切削刀具及刀具材料等方面都会对产品的质量造成影响。
因此,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新的技术方案。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提高生产效率,优化工艺流程,降低生产成本,保证产品质量的气缸盖气门座圈及气门导管孔加工工艺。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气缸盖气门座圈及气门导管孔加工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1)、原材料的准备:所述气缸盖气门座圈包括以下重量百分比的原料组成:碳2.6%~3%,铬18%~22%,钛0.03%~0.05%,钒0.5%~0.8%,硅0.6%~0.8%,锰0.4%~1.0%,铜0.1%~0.35%,钼0.25%~0.5%,稀土0.05%~0.1%,余量为铁;所述气门座圈的原料合金的硬度为HRC40~50;
(2)初成型:通过自动模架进行加料加压,压基体层并控制基体层的高度,然后压溶浸层,最后脱模,再通过烧结炉进行烧结熔浸,分别通过预烧、烧结、熔浸,形成毛坯,然后再进行热处理;
(3)精加工:采用车削、镗削工艺加工气门座圈锥面,采用单刃铰刀加工导管孔和气门座圈,气门座圈切削过程中:切削速度VC=68m/min,送给量f=0.09mm/r;导管孔切削过程中切削速度VC=50m/min,送给量f=0.10mm/r;在加工过程中以顶面和导管外圆表面定位,使气门座圈孔和导管纵向轴线与机床主轴轴线相重合,保证导管内孔与外圆的同轴度;
(4)检验;将加工所得成品进行淬火处理,然后对气门座圈环带试漏,排除不合格产品,对完成品进行抛光。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3)中,单刃铰刀上设有至少三个导向条,作为加工过程中的导向和支承。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3)中,主轴部件的轴向和径向跳动,分别底于0.0015mm和0.002mm。
进一步地,所述单刃铰刀为CBN刀具。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3)中,冷却方式采用从刀片的前端冲向刀尖的内冷却液流方式。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所提出的生产工艺合理,保证了产品的加工 精度,有效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同时,优化了工艺流程,通过CBN刀具提高了生产效率,采用单刃铰刀的方式,克服加工余量偏移引起的加工误差,而且,采用内冷却液流的方式,提高了冷却效果,并便于排屑,保证气道的清洁度,定位方式使加工余量均匀,降低了不合格产品的产生,降低了生产成本。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地说明。
实施例1
一种气缸盖气门座圈及气门导管孔加工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1)、原材料的准备:所述气缸盖气门座圈包括以下重量百分比的原料组成:碳2.8%,铬20%,钛0.04%,钒0.5%~0.8%,硅0.7%,锰0.6%,铜0.2%,钼0.35%,稀土0.08%,余量为铁;所述气门座圈的原料合金的硬度为HRC45;
(2)初成型:通过自动模架进行加料加压,压基体层并控制基体层的高度,然后压溶浸层,最后脱模,再通过烧结炉进行烧结熔浸,分别通过预烧、烧结、熔浸,形成毛坯,然后再进行热处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柴动力海安有限公司,未经上柴动力海安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32609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用于轴类铆接的加热及送料装置
- 下一篇:用于制造变速器壳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