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计算机智能光学瞄准镜有效
申请号: | 201610482051.1 | 申请日: | 2016-06-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5953653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2-23 |
发明(设计)人: | 李云琦;李卫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云琦 |
主分类号: | F41G1/46 | 分类号: | F41G1/46;F41G1/473 |
代理公司: | 北京轻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212 | 代理人: | 杨立,赖丽娟 |
地址: | 400000 ***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计算机 智能 光学 瞄准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瞄准镜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计算机智能光学瞄准镜。
背景技术
现在部队使用的5.8mm狙击步枪瞄准镜为白光光学系统瞄准镜,存在的缺陷为:测距为比对测距,误差较大。气压、雨雪、风向、风量等环境因素对精度有较大影响,需要靠人为进行修偏,且环境恶劣时修偏不甚理想。对零时,枪与瞄准镜只有一个校准点,需要靠人工进行修偏,弹道弹着点依靠使用者经验修偏。由于瞄准镜成像放大后呈发散虚光,需要靠人工视觉进行修偏,精度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计算机智能光学瞄准镜,用于提高测量距离的精度,降低环境因素对精度的影响,提高射击精确度并提升射击距离。具体地,本发明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计算机智能光学瞄准镜,包括壳体、目镜成像系统、CCD成像处理系统、物镜光学系统、风速管测量系统、计算机数据处理系统以及枪身耦合系统。
所述镜身一端设置有目镜成像系统,所述目镜成像系统内设置有CCD成像处理系统,所述镜身另一端设置有物镜光学系统,所述底座靠近物镜光学系统一端设置有与镜身平行的风速管测量系统,所述计算机数据处理系统固定设置在目镜成像系统外表面并与CCD成像处理系统及风速管测量系统通信连接,所述枪身耦合系统设置在底座上。
进一步地,所述目镜成像系统包括目镜筒、遮光罩、遮光罩压板、目镜筒螺纹以及视度调节圈,所述目镜筒一端通过目镜筒螺纹与镜身连接,另一端通过遮光罩压板与遮光罩连接,所述视度调节圈设置在目镜筒与镜身的外表面连接处,用于校正瞄准镜视度。
采取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目镜成像系统得到目镜成像。
进一步地,所述CCD成像处理系统包括显示屏压圈、显示屏、摄像头固定板带螺纹以及摄像头,所述显示屏压圈设置在所述遮光罩压板靠近镜身的一侧并与遮光罩压板连接,所述显示屏压圈的另一侧与显示屏连接,所述摄像头由摄像头固定板带螺纹固定在目镜筒与镜身连接处内部。
采取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CCD成像处理系统,将目镜成像转换为电信号。
进一步,所述物镜光学系统包括物镜筒、物镜光学玻璃胶合、物镜光学玻璃单块、物镜筒螺纹、螺纹压圈、防尘罩以及视差调节圈,所述物镜筒一端通过物镜筒螺纹与镜身连接,另一端与防尘罩连接,所述物镜光学玻璃胶合设置在物镜筒内部,所述物镜光学玻璃胶合远离镜身的一侧通过螺纹压圈与物镜光学玻璃单块压紧连接,所述视差调节圈设置在物镜筒与镜身的外表面连接处,用于校正瞄准镜视差。
采取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目镜光学系统观测到目镜成像。
进一步地,所述风速管测量系统包括风速管壳体、风速管螺纹、高灵敏硅油传感器、进风口、气压传感器、信号处理器以及座体,所述风速管壳体通过风速管螺纹与底座螺纹连接,所述座体设置在风速管壳体内部,所述座体靠近底座的一侧设置有信号处理器,另一侧设置有高灵敏硅油传感器与气压传感器,所述进风口设置在风速管壳体远离底座的外表面。
采取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风速管测量系统捕捉外界风速、气压等信息,并将风速、气压等信息转换为电信号。
进一步地,所述计算机数据处理系统包括微电脑以及控制面板,所述微电脑设置在目镜筒外表面,微电脑与控制面板通信连接,所述控制面板与底座外表面螺钉连接。
采取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计算机数据处理系统处理CCD成像处理系统及风速管测量系统获得的电信号。
进一步地,所述枪身耦合系统设置在底座远离镜身的一侧。
采取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将瞄准镜锁紧在枪上。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发明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进一步地,所有的螺纹连接处均有硅橡胶密封及制螺锁紧。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使各部件的连接更紧固。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通过改进光学系统物镜成像,可提供远距离的高精度成像,达到比改进前更加理想的成像画面;
2.通过CCD系统对光学物镜成像处理,可以取得更加精确的设计距离、以及图像无限放大(不成马赛克为准);
3.通过探测系统,对射击当时的实时风速进行测量,通过微电脑计算修正后呈现在显示屏上,减少人工修偏时的误差,且可以更加直观的在显示屏上进行查看;
4.通过输入弹道关键参数,通过后台计算机数据库系统处理后提取已修正的弹道数据,提高人工修正弹道的精度与效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云琦,未经李云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48205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